3、“敢为天下先”,创新是城市成长的不竭动力
成都人周海涛又在忙着找办公室了。作为“果小美”公司高级副总裁,3个月里他搬了3次办公室。
这家主打“无人零售”的创新公司,在成立以来的141天里以“核聚变”的速度增长着。刚成立时几个核心员工,第二个月变成几十个,第三个月几百个,第四个月后达到数千人。
创新,既是当下成都最热的词汇之一,也是贯穿成都数千年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词汇。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提花织机,出土于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成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区之一,还是秦汉时世界漆器制造中心和世界最早雕版印刷术起源之一;
人类的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在宋代的成都……
即使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都依然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领时代潮流:
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蜀都大厦”诞生在成都;
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红庙子”在成都;
成都还是最早的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
与重庆一起获批全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
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区域……
成都的创新创造精神,从未脱离过传统文化的根基。
在快与慢、旧与新的辩证法中,成都既守住了川戏、蜀绣、盖碗茶,又能“慢工出细活”,以工匠精神设计和制造歼—20、C919、高铁……
成都创新的能力,不仅在产品,更在于对人的解放和激发,对体制机制的革新。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黄楠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的“血管支架”。经费紧张时,他要靠抽自己的血来当实验品。可当“第一代可降解血管支架技术”出来时,却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投资。
然而到了2016年,第二代血管支架技术还在试验阶段,主动上门要求转化的企业已蜂拥而至。
前后冰火两重天,为什么?
“当年所有权模糊,企业担心投资打水漂,所以不敢投资。现在通过改革,明晰了所有权,锁定了收益,企业有了‘定心丸’,自然愿意投资。”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解释说。
这项始于西南交通大学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被称为科技界的“小岗村”试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可以和学校一起按比例确权并享受收益。
改革前,西南交大3年时间仅转化专利7项;改革后,仅一年多时间,就已完成170多项专利的分割确权。
成都市又顺势推出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十条”,为制度创新再加一把火。目前,这项改革已被在蓉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广泛接受并应用。
今年9月,积极寻找城市发展“新引擎”的成都市,专门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目标是2022年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
成都确实有这样的实力和未来。据统计,即使是目前,成都市的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已在全国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
当然制约也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成都的创新结构像一个“哑铃”:
一方面,拥有大量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
另一方面,拥有富士康、京东方、中国中车等顶尖制造业企业。
一旦打通两者之间狭窄的通道,巨大的创新产能瞬间就会迸发出来。
在成都正南方向,一片曾经的田野上,一个环绕湖水的“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一批未来可能成为“独角兽”的创新企业,正在不同的平台上孕育着。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清华大学西部第一个产学研创投综合平台。其“易充无线”或将改变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仅半年时间,该项目就已完成4轮融资,市值近7亿元。
——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全国空中三千多架民用飞机即时数据一览无余;量子传感实现极限物理的精密测量;专业矢量无人机可应对森林峡谷等恶劣环境……
——亚信安全大楼,人们仿佛走进科幻大片,数十台电脑屏上不分昼夜地上演着网络安全攻防战。去年仅为一个省提供的服务,就破获网络欺诈3465起,挽回损失上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