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对外创新合作平台 成都展现国际合作新优势

2018-07-13 07:2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国——欧洲中心”正着力开展技术创新、项目引进、经贸合作、商务交流;中法生态园建设持续推进,神龙汽车成都项目生产线正在忙碌运行;中韩创新创业园的科技企业正在开展最新的技术项目研究;国家级的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在成都快速建设,已经初具影响力,在全国形成了东有太仓、西有蒲江、北有天津、南有揭阳的中德合作布局……事实上,远不止这些。近年,国家级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等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先后落户成都,有力促进成都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近日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立足全省发展新时期、新形势、新使命,创造性提出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开放格局。成都既是“四向拓展”的起点,也是“全域开放”的支点。值得关注的是,在持续推进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成都已经吸引了包括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在内的多个国别合作园。实际上,这些合作园也正在成为成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更会成为成都深入推进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的窗口和支撑。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2017年,一栋高达193米的城南标志性建筑正式落成,中国—欧洲中心将成为欧洽会永久会址,国际合作的美好蓝图正徐徐展开。或许,这里未来将成为国家级的与欧洲交往的平台,成都乃至西部与欧洲的交往将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开放。而这只是成都推动对外开放实践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成都正由内陆城市转型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门户,致力建设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在此背景之下,双方合作日益宽泛紧密,人文交流密切,经贸往来频繁,贸易增长迅速。

记者了解到,2017年,我市与欧洲进出口总额达741.9亿元,增长59.8%;双向投资持续增长,欧盟国家在我市投资企业435家,到位资金约52.67亿美元,在蓉落户的欧洲国家世界500强企业达80家,成都共有41家企业在欧洲国家备案投资,累计备案金额约8亿美元。同时,合作平台丰富,中德、中法、中意等国家级合作平台相继落户成都。2017年成都共开行1012列国际班列,货值46.94亿美元,继续稳居全国首位;由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辐射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米兰、德国纽伦堡、波兰罗兹、荷兰蒂尔堡等重要欧洲城市,将成都乃至中国西部与欧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

提升国别园区的承载力和影响力

在中央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中德、中法、中韩、中意、新川等国别园区相继在成都落户,这是国家间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成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以“中国-欧洲中心”项目为例,作为国内首个由地方搭建,并得到欧盟官方认可和国家部委大力支持的全面对欧创新合作平台,截至目前,已收到39个国家151家外方机构入驻申请,其中包括来自19个欧洲国家的52家机构和45家企业。显然,这样的国别合作项目已然成为了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加快融入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国别园区的承载力和影响力?日前,成都市对外开放大会举行,提出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开放高地战略机遇,全面实施五大提升行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具体而言,成都将加强与合作国家重点园区、跨国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国际中介机构合作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努力引进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隐形冠军”;要全面提高承载能力,实行产业功能配套清单管理制度,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化厂房、孵化中心、人才公寓建设,为国际企业以轻资产方式进驻提供即签即入条件;要量身打造生活场景,综合分析国别园区涉外人口结构和生活服务需求,精心布局一批具备国际化水准的文化、教育、医疗、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合作国家文化特点的标志性工程和地标式建筑,为合作国家中小企业、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入园发展提供无差异的生活场景。

充分利用中外合作产业园区优势

推进国际产业合作蓬勃开展

事实上,除了中德产业合作园区之外,成都还有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生态园等国家级的国际合作园区,以及成都自身搭建起来的合作平台。中韩创新创业园旨在通过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接韩国“创造型经济”,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标性项目;成都中法生态园着眼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们正在成为成都对外开放、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为成都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产业合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日前印发的《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提出,成都将支持本土龙头企业有序开展全球战略布局,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互设经贸合作产业园区。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中国-欧洲中心’上升为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与欧盟官方机构合作开展巡回推介活动,争取欧盟及成员国更大支持、更深参与。加大南向合作力度,积极探索搭建东盟-成都-欧盟多边经贸产能合作新平台,推动我市优势产能、富余产能向南发展,积极拓展泛亚国家市场。”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还将继续深化与各驻蓉领馆以及商协会之间的合作交流,瞄准重点区域、重点国家,大力夯实项目基础,筑牢平台支撑,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专家观察

引进的内容从项目向平台转变

成都的对外开放已实现提档升级

霍伟东

教授,本报首席观察员、北京吉利学院校长、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成都是‘陆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连接点和枢纽,可以带动东西、连接南北,具有非常强的区位优势。”霍伟东表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立足全省发展新时期、新形势、新使命,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形成了新时代治蜀兴川新的战略规划,而这也是成都迎来的又一重大发展机遇。

霍伟东认为,当前,成都的对外开放已实现提档升级——不仅是引进的内容从项目向平台转变,态度从注入式向浸润式靠近,面对新的开放需求,城市实际上是被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成都是西部开放的领头羊,也理应探索自己的开放路径。”

霍伟东具体向记者分析,在“四向拓展”中,成都可以进一步展现出自身优势,并且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南向、北向方面,成都与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在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市场的拓展,如作为经济增长速度快又拥有巨大市场体量的印度等都是需要关注的,与俄罗斯、蒙古等国的经贸往来也需要继续拓展,而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东向、西向,可以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优势,与此同时,成都自贸试验区正推动“中国-欧洲中心”成为商务部和欧盟共建的国家级开放合作平台,可以依托该中心,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国别园区,在“深化西向”中也将发挥核心作用。

去年7月,中意文化创意产业园落户成都。从中德开始,中韩、中古、中法、新川,每一个落地的国别产业园,背后均预示着更多国际项目的入驻。霍伟东认为,不同国别产业园的聚集将形成配套,而对于产业广泛交叉的欧洲国家,一个国家的进入,往往意味着为其他国家配套的可能,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将形成潜力巨大的欧洲企业生态圈,也将会随之带来更多要素的流动,并且在成都聚集。

那么又该如何做呢?在霍伟东看来,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更加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全省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摆位和影响力,更加强化了成都在引领辐射带动中的使命担当,也明确了成都在立体开放格局中的枢纽功能,“成都的国别园区作为集聚产业要素、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已经发挥其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

他表示,借助国别产业园区的建设,成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的集成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于世界500强企业的引入和自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培育,组建世界500强企业“阵容”,而这作为战略目标,也将会带来相关的优质资源。“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把成都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行如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这种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把成都重点打造、发展的产业、形态等进行整合,力争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更有效的配置、利用。”

此外,他认为,对外开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成都要在文化、教育、科技、交流等各个方面都有“显示度”。“显然,成都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这将在国际交流合作、人文交流、科技创新以及人才供给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要鼓励高校在泛欧、泛亚大量的有层次、水平的合作。”霍伟东认为,这可以使成都泛欧、泛亚的影响力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整体并且系统的体现,而不会“脱节”。

本报记者 孟浩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