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
救灾资金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力:
灾情到底如何?我们不能简单靠下面报送。除了让基层快速报送灾情,四川还通过各种“千里眼”、“顺风耳”核实灾情,只有两者匹配才算灾情准确。
5月6日至7日,四川四地模拟灾情发生,让现代化核灾体系显露:都江堰市,无人机爬升至600米高空传回方圆20公里的动态图像;泸州市,野外卫星便携站传输回流畅画面;攀枝花市、眉山丹棱县,3G单兵(一种便携式无线图传设备)也采集回清晰图像……
“千里眼”传回图像的同时,“顺风耳”也在提交数据。在丹棱县,一位乡镇工作人员点开手机APP应用程序,手机屏幕上弹出灾情名称、影响人口、农牧、房屋等多项表格。他迅速将表格填好,数据立即传向县民政部门和省减灾中心。
四川省减灾中心技术装备负责人:
比如一个地方报送的灾情是倒房户达到90%。而我们航拍的图片却显示倒房户没有达到这个比例,那么我们就不会采纳这个90%的数据。两者必须一致,才具有可信度。
而在具体资金分配上,则依据2013年5月,省财政厅、省民政厅联合出台的《关于四川贯彻执行〈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补充规定》确定。
如何放大155亿?提升全民防灾减灾能力
调查走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告诉川观君,一个真正的有用的防灾减灾体系,不仅应用于灾难发生后,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能力必须根植于每个老百姓心中,才能真正有效。因此,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还有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上,包括预警体系、救援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
代表——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
2015年5月12日,经过历时7年的规划与建设,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开馆,高科技、互动性强的设计让市民大呼过瘾。
特征:总投资1.44亿元、总建筑面积12016平方米的省防灾减灾教育馆,是全国首个省级防灾减灾主题教育场馆,也是四川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项目。该馆的投入使用,标志着四川综合减灾救灾体系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当然,加强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建立几个场馆这么简单。在建设综合减灾救灾体系中,四川强调将知识贯穿在技能中,防灾救灾演练已成为常态化工作。同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四川预警体系都已经形成。
图片由四川省减灾中心提供
原标题:【揭秘】四川155亿元减灾救灾资金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