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即将走过。同样走过的,还有“十二五”。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创新创业已成为成都新品牌、新名片。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到2020年,成都将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成都城市转型的新引擎。
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常委会精神的基础上,全市科技系统正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做好“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和起步工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成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1+2+N”政策体系
关键词
改革
创新的本身,即是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都一以贯之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成都提出科技创新“161”总体部署,围绕城市发展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把握成都发展阶段特征,强化顶层设计,提出科技创新“161”总体部署:一个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企业能力提升工程、产业升级牵引工程、区域创新示范工程、校院地协同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发展工程、创新环境优化工程;一个发展目标,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此基础上,成都构建起“1+2+N”政策体系。从创新链条不同环节对创新资源的差异化需求出发,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管理三个重点方向,集成市级部门公共资源,制定“1+2+N”政策支撑体系。“1”是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确立了“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驱动先导型城市”发展目标。“2”是《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十条”),引导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简称“企业14条”),引导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N”是市级科技、经济、财政、商务、质监等管理部门联合制定,支撑保障 “六大工程”顺利推进的具体办法。
点击
教授成果转化“转暗投明”之变
成都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有 “态度”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共性命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都,选择“下深水”改革。成都出台《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其核心就是下放处置权、扩大收益权、探究所有权。
“干了这么多年科技成果转化的事,终于可以从成果转化‘地下党’走出来,‘转暗投明’了!”提及“成都十条”,新筑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胡基士教授有感而发。薄薄的几页纸,他翻了好几次。胡基士还有一个身份,是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他参与的“4吨磁浮车试验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几十年里,他参与促成转化的专利成果众多,也是新筑路桥的科研智囊。“几十年了,都是打着‘擦边球’做校地成果转化,最核心的,就是科技成果处置权,各方都没有个说法。”
“成都十条”首当其冲的第一条,则是对成都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有了“态度”——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其政策核心有二,一是提出了支持高校院所对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进行自主处置,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也就是通过流程创新,将原有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二是高校院所2年内无正当理由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可由成果完成人或团队通过与单位协商约定自行运用实施。
对于“成都十条”,西南交大科技园公司总经理康凯宁,可谓再熟悉不过。从酝酿之初,到起草期间,熟谙校院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康凯宁,一直参与其中。“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新政第一条,就给出了明确的态度。”在康凯宁看来,如此先行先试的态度,至关重要。
打造“双创”城市品牌
加快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关键词
双创
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大众创新创业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打造“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城市创新创业日趋活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加快形成,“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城市品牌日益响亮,成都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同时被誉为全国“3+2”(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创业基地城市。10月19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活动周之中,全国共遴选七座城市作为分会场,成都成为其中之一,这是对成都的激励与寄望。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万户,新增注册资本总额483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和94.4%,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6和56.2个百分点。11月9日——11日,成都举办全国首个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互动体验交易会,2686个创业项目参加交易,总额达到53.2亿元,30多个国家参与并形成《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
点击
菁蓉杯·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决赛
国内外优秀创业项目在蓉梦想“脱单”
从成都到北京、深圳、南京、西安,再到美国硅谷、以色列、韩国首尔……100多天时间,1000多个全球创业项目过关斩将,在“双十一”这天举行的2015全球创交会暨第十届欧洽会的“菁蓉杯·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上,16个国内外创业项目展开终极对决,在蓉梦想“脱单”,与数十家金融机构现场“联姻”。最终,来自东北的“70后”高嵩,带着他的“蜗牛睡眠”创业项目,摘得此次全球大赛成长组冠军。这个与“梦”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菁蓉杯·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摘冠,实为在蓉美“梦”成真。
打造创业品牌,截至目前,成都举办“菁蓉汇”主题活动14场,创享会、训练营、蓉漂茶叙等系列活动近100场,300余家创投机构、6000余家企业及团队、30多万人(次)参与,项目获意向投资超100亿元。此外,成都探索“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资助”引才模式和“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激发青年大学生创业。1——9月,新增高层次人才214名,100余位高校教师带成果、带技术创办领办企业;新增青年大学生创业者10115名。
加强“双创”载体建设,因地制宜打造蓉创茶馆、明堂创意中心等55个众创空间,同时,通过“转、改、建”打造特色载体,菁蓉镇、蓉创广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环交大智慧城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快形成,引进创业家、光谷咖啡、36氪等10余家新型孵化器落户。
深化科技金融,我市设立2.3亿元的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创投机构、高校院所等共同出资设立8支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7.3亿元。同时,设立2.5亿元的市科技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引导共建26亿元债权融资资金池,累计为140余家企业提供信用、质押贷款近4亿元。与此同时,我市推出规模1亿元的“创业贷”产品,鼓励青年大学生创业融资信用贷款。
本报记者 袁弘
原标题:创新驱动 城市转型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