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大会昨日举行 成都传媒集团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张全能 王若冰 杨永赤 于谭阳 刘阳 摄
黄新初在闭幕大会上讲话
【核心提要】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规律、集约发展、统筹推进”的城市工作总体要求,市委关于新形势下成都城市发展的主要考量是——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第一,以“四态合一”思路引领城市发展;
第二,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
第三,以“大开大合”气魄做强城市功能;
第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城市活力;
第五,以“共建共享”原则凝聚城市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成都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昨日下午在锦江大礼堂闭幕。
闭幕大会应到委员635人,实到597人,符合政协章程规定。
闭幕大会的执行主席是唐川平、徐季桢、侯一平、金嘉祥、李铀、戴晓雁、杨小英、罗霞、杨林兴、颜安。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应邀出席闭幕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坐。
在闭幕大会前召开的选举大会上,委员们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补选出政协第十四届成都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王春霞(女)、肖辉平、谢瑞金、蔡亦如4人新当选为常务委员。
闭幕大会由唐川平主持。
闭幕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成都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成都市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十四届四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黄新初在闭幕大会上作了题为《高标准推进城市发展 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讲话。他说,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是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替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大家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献策,贡献了一批富有真知灼见的智力成果,汇聚起了同心奋斗、共谋发展的广泛力量。会议开得很成功。他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对会议的圆满举行表示热烈祝贺!
黄新初说,刚刚过去的2015年,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深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有力保持了经济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万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与此同时,我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绩。过去一年的奋斗与成绩,凝聚着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与汗水。一年来,大家融入大局、勤勉履职,高水平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多项重大建议被吸纳转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新的贡献。实践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是我们治蓉兴蓉必须始终依靠的重要力量。他代表中共成都市委,向各位委员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黄新初说,这次会议,各位委员热评热议的焦点之一,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讨论中,大家表现出了深厚的家园情怀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前不久,中央在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讲话精髓集中体现为“一尊重、五统筹”,科学系统回答了新常态下“谁来建设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省委高度重视城市工作,特别是把成都城市建设摆在全省大局的突出位置来谋划和推进。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先后多次到成都开展城市工作的调研督导,提出了“五个转型升级”等重大要求。这次省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又对成都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出了重要部署。中央和省委这一系列精神,为我们谋划成都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黄新初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尊重规律、集约发展、统筹推进”的城市工作总体要求,谈了市委关于新形势下成都城市发展的主要考量——
第一,以“四态合一”思路引领城市发展。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话,形态是城市的脸面,关系着人们的第一印象;业态是城市的骨架,决定着城市能否立得起来;文态是城市的气质,展现着城市的内在魅力;生态是城市的本底,影响着城市可持续成长。这“四态”互为支撑、缺一不可,构成了城市科学发展的有机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四态合一”的思路引领城市发展,切实做到形态美城、业态兴城、文态活城、生态优城。重点将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注重品质提升,构建现代城市形态。这些年来,我们高标准推进城市整体风貌塑造,远洋太古里、万达广场等一大批精品街区和地标建筑相继建成,成都初步具有了“现代味”。下一步,我们将严把城市规划和建设关口,切实加强对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和风貌整体性的管控,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品质。重点把握三条原则:一是“精品化”。我们将拿出精雕细刻的态度,把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和每一处景观都当作艺术品来打造。特别是将高标准抓好重要干线和节点设计,切实加强风貌综合整治,努力打造一批充分展示城市风貌和特色的“城市会客厅”。二是“宜人性”。我们的城市,应是便捷的、通透的、有人情味的,决不能变成一座“围城”。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产业复合、规模适当、职住平衡、服务配套的思路,在全市逐步推行“小街区规制”,让市民出门步行15分钟以内即可解决各类基本生活需求。三是“细管理”。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坚持向细致要质量、向细节要形象、向细密要品质,城市管理得到切实加强,被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城市。下一步,我们将在“标准”上更加细起来,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化体系,确保城市管理全程可衡量、可控制、可监督。将在“服务”上更加细起来,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积极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和先进模式,加快建设新型政企、政民互动平台和大联动中心,让市民足不出户、指头一点,就能享受优质城市服务。将在“机制”上更加细起来,不断完善常态化管理督查制度,逗硬曝光、严肃追责,倒逼人人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城市业态。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支撑。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8.3%。下一步,我们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西部金融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千亿产业集群达6个以上,为我市经济总量向第二个“万亿级”冲刺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植根历史底蕴,培育特色城市文态。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灵魂,也是标识一座城市的核心元素。成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悠远、底蕴深厚,拥有以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等等。近年来,我们着力通过实体形式传承和呈现城市文化,打造出了锦里、宽窄巷子、文殊坊、东郊记忆等一批文化项目,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下一步,我们将深度萃取城市文化内核,将其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新建一批具有鲜明成都印记的文化地标、文化公园和文化景观。
四是彰显自然之美,塑造优美城市生态。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自古有着良好的自然本底。近年来,我们坚定一个认识,城市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决不能吃子孙饭、断后人路,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路子。为此,我们坚持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打造,确立了“城区五百米见绿,有条件地区千米见水”的目标,在中心城区建成公园绿地89个,在全市建成绿道2000余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特别是启动建设以“六库八区”为龙头的环城生态区,锦城湖、青龙湖一期、白鹭湾湿地等已率先建成,为城市净化装上“天然绿肺”。下一步,我们将拿出最坚决的态度,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努力让成都蓝天常在、绿水常流。
“四态合一”,重在一个“合”字,合的关键在于“多规合一”。现在,我市制定了不少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主动邀请被规划方、建设方、管理方和市民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另一方面将以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好各类空间性规划,坚决维护规划刚性,让“四态”首先在规划层面实现“合一”。
原标题: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