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张表
“公益托底”保数量
“技能成都”抓质量
仅2015年前三季度,成都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1.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6.1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1.45万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成都成为点燃创业激情的地方。仅2015年上半年,成都市参与创业培训大学生达2万人,实现创业3000人以上,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
在成都,不论你是刚毕业的学生、在岗需要提高的就业者,还是就业困难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家住成都市高新区和平社区的李国富小时眼睛被马蜂蛰过,右眼外有个肿瘤,视力不佳。一家人靠着微薄的房租收入生活,日子过得艰难。加入“和平社区就业托底服务队”,让他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现在我在社区守车棚。对我而言,这份工作并不只是每月几百元的收入补助,更重要的是,它是用我的劳动换来的。这份公益性的托底工作,真是暖到心坎里。”李国富感慨万千。
从2011年起,成都市高新区开始探索困难家庭就业托底援助的有效形式,建立“双向承诺”机制,援助对象愿意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服从管理和安排的,街道、社区利用公益性岗位或相关托底援助岗位进行无条件安置。此外,按照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对吸纳身体残疾、刑释解教等就业弱势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且不设置期限。据悉,自托底工作开展以来,高新区已经累计援助成功848人,区、街道财政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
在增加就业率的同时,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也不能“掉链子”。
在成都,不管是失业还是刚毕业,都能在就业培训定点培训机构进行各种技能的就业培训。2015年,培训方式更显“自主化”:劳动者可自主择校,自由申请培训学校及专业,培训合格并通过资格考试后,补贴金额将直接拨付给个人。
经济发展的提速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成都市政府每年安排约30万元的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师资培训以及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建设。“技能成都”路线图已绘好,2016年到2017年,成都市将开展市级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全市选择100家企业开展“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预计到2020年,‘技能成都’战略全面完成,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将达225万人。”
2015年成都市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单(部分)
·第四张表
迈向“地铁城市”
2020年地铁线路运营里程将达530公里
成都轨道交通项目示意图及计划开通运营时间 (制图:王雪)
2015年12月26日上午9时,成都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首发列车鸣笛,从非遗博览园站正式载客投入运营。这条成都开通的第三条骨线成为成都地铁迈向线网运营的关键,不仅将进一步缓解成都市区的交通压力,也给不同角色的市民带来实惠。对于家住光华大道,每天赶往市中心上班的李旭光来说,4号线的开通意味着可以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吃上一顿晚餐。而对于从外省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就读的杨义君来说,这条串联多个景点、途径学校的线路可以带他领略更多的成都魅力。
交通紧系民生。地铁4号线的开通运营只是成都市民交通出行愈加方便快捷的小小缩影,也为“十二五”末的成都交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建成投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获批立项;
启动建设成兰、成西、动车检修所等10个铁路项目,建成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等3条铁路对外大通道;
中心城区新增投放公交车7000辆,新开公交线路180条,建成区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开行免费社区巴士;
建成村组道路6688公里,安装公路路侧护栏1475公里,改造整治旧危桥152座,累计投资59亿元……
过去的五年,成都着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市民的生活在便捷出行中溢满点滴幸福。而放眼未来,成都交通还将带给市民更多的惊喜。“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大力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场站及交通信息化建设,完成投资2300亿元以上。据了解,到2020年,成都将打造1、4、8小时快铁交通圈,建成“地铁城市”。其中,2020年实现地铁运营线路里程达530公里,运营及在建线路里程达780公里以上。
·第五张表
告别“老旧”
迎来天蓝水清地绿
成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
2014年12月9日,成都全面启动“四改六治理”行动,开启了“北改”之后的最大民生工程,老旧院落改造则是“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的“重头戏”之一。截止2015年底,944个纳入全市全年改造目标的老旧院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全部建立自治组织并完成硬件改造,并创新性地建立了物业管理和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机制,实现了“硬件+软件”的双提升。而在2016年,成都将把960个老旧院落列为改造范围,中心城区将完成1.6万户棚户区、550个老旧院落改造。
居住硬条件变好的同时,天蓝、水清、地绿的成都画卷也正徐徐展开。
2015年6月起,一张张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图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里掀起刷屏狂欢,图中的蓝天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成都蓝。“成都蓝”频繁光顾的背后,是成都在大气雾霾治理上的重拳出击。从2014年起,成都每年投入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扬尘、机动车排气、饮食油烟等专项污染治理。据悉,成都2015年PM10、PM2.5年均浓度相比较于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基准年的2013年下降了28%、34%,提前完成了“气十条”提出的到2017年的PM10、PM2.5改善目标。
除此之外,对于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成都持续发力。从2012年起,全面实施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采取末端治理、中水回用等综合措施,加强岷江、沱江流域污染治理,413条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此外,联合德阳深入实施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探索建立水污染治理跨市域联防联控机制。2015年,国控黄龙溪断面总磷浓度下降9.0%、氨氮浓度下降36.4%、化学需氧量下降10.8%。围绕水环境治理,成都将推出多项举措,力争到2020年,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岷江、沱江总磷排放总量比2015年减少20%。
现在,成都市民也有了越多越多可以洗肺的去处。近年来,成都市中心城区新增18个市政公园和10个郊区公园,建成1931公里城市绿道。全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到3773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增至38.1%。据了解,2016年成都将加快推进青龙湖水库等五库建设,继续实施六片森林建设,基本形成环城绿道主干线。建成中和等3个湿地公园,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0万平方米。
教育、医疗、就业……在紧系民生的各大领域,成都温度透过一张张民生表清晰感触。2016年1月,成都市召开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更是将“惠民生持久战“列入“六场关键战役”中。放眼未来,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成都,将如何给市民传递更多温暖,带给市民更多获得感,值得期待。
原标题:五张民生表 感知成都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