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评论员
房前屋后瓜果青翠、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天成,农村风貌尽显。这样的乡村建设令人欣喜。像这样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成都全域目前已建成123个。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复制城市模式?如何既保有绿水青山又让其成为金山银山?如何让乡土系住乡愁、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成都将“小组微生”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不仅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对这一时代命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
我们看到,小规模聚居中,农民原有生活方式依然得以保留;组团式布局下,原有的村落格局依然存在;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形成一个个“微田园”;“背山、面水、进林盘”的田园景色,尽展农村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特点。旧村改造行动、环境整治行动,让乡村更美、更亮,也让农民生活融入现代;产业提升行动,让农民有事干,有钱赚,活得更愉悦;保护开发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民居、弘扬本乡本土传统文化、创建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的文化传承行动,则在使乡村产生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时,让“乡愁”更为浓郁。这样的模式,实际上触及一个农村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保有乡村的应有功能,既有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又有文化传承功能。
我们看到,“小组微生”模式下,保有农村形态对于延续乡土文化的至关重要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比如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就不仅对破损残留的龙门子、院墙、穿斗飞檐进行恢复性改造,恢复墙雕、地雕等文化元素,还保留宗祠,鼓励群众开展民俗文化创作。一个传统农业文明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如何避免乡村社会被工业改变成标准化单一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文化是一个社会生存,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础,保有乡土文化,才能保有乡土家园,也才能承载生态文明建设。而一旦农村形态消失,农村文化将失去载体,传统耕读文明就失去了根,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最大依托。
所以,“小组微生”综合体不仅仅是居所的集中,其核心是推进农村组织、产业、空间、文化的整合。传统耕读文明是为魂,优美的田园风光是为韵,生态循环农业是为基,朴素的村落民居是为形,这样的美丽乡村图景,当能引起人最大共鸣。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么,这样的乡村,让城市的发展更协调。
数据看发展
“2020年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幸福美丽新村。”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成都市提出了“到2017年成都农村要普遍达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完成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任务,发挥首位城市示范引领作用。
“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根据相关规划,我市今年将新启动100个“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到2020年,幸福美丽新村实现全覆盖,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超过300个;到2025年,将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500个以上。
原标题:让城市发展更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