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记者走进成都科学城 见证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点滴

2016-11-08 07:2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11月7日,成都传媒集团的记者来到成都科学城进行采访,项目经理刘火明(左二)向记者介绍情况 摄影记者 刘海韵

我们既是见证者 也是记录者

成都商报要闻部记者王垚

凿窗者 让阳光照进人心

在书写新闻的过程中,她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凿窗者”: “提笔时,我深知自己的文章将要承担的意义与分量,它要凿开一扇窗,让城市的光荣与梦想、生活的酸甜与苦辣如阳光般照进人心,温暖这座城市。”

成都商报要闻部记者王垚,善于挖掘普通人灵魂之光的记者。她的笔下,有独自赴考的盲人考生,有举家援藏的女老师,有耗尽半生寻找烈士的老人。这些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成都温情的一景。

2015年4月9日,当普通考生还在数着高考倒计时的时候,四川首届盲生班首个高考考生万开礼已踏上了赴京赶考的路途。当天,成都商报整版报道了万开礼的故事后,接连不断的热线打到报社,希望对万开礼的求学提供支持,许多普通市民打电话来表达对盲人群体的关心。

尽管看不见外界,但外界的目光却齐刷刷地凝聚在万开礼身上,由此照亮的,还有社会给予盲人群体前所未有的关注。“从毕业进入新闻行业,我一直在教育口线耕耘,报道过太多竞赛获奖、进入名校的孩子。但我想把镁光灯换个角度,照到角落里,让那些默默无闻却深具力量的孩子获得关注和认同。”

2016年9月,王垚踏上了丹巴之行,去采访报道举家援藏的女教师裴丽娟。援藏的故事在藏区屡见不鲜,但王垚没有将目光聚焦在领导干部身上,而是注意到了一位平凡的女教师。她辞别父母,带着丈夫和女儿,到丹巴定居生活,一呆就是两年。

到丹巴后,如同平常的采访一样,王垚和裴丽娟长聊了一下午。看她日记里思乡的点滴,听她回忆中学生们的变化,王垚始终觉得语言和文字隔了一层,难以触碰裴丽娟真实的情感。她决定留下来,用一周的时间陪着裴丽娟。

王垚说,裴丽娟身上真实的正能量,正是社会所渴求和呼唤的。而为了寻找、记录、提炼这种力量,记者再多的汗水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并不苦,所有的汗水,都在文字印在报纸,显示在屏幕,传递到千千万万读者眼中时消散了。”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主播李颖

坚守岗位 真实反映群众声音

从业20年,李颖从一个理工科出身的电视门外汉,成长为成都金牌新闻主播,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并在平凡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接受记者采访时,李颖动情地说:“我要感谢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感谢新闻职业带给我无限乐趣和激情。”

李颖大学时读理工科,与新闻和播音完全不搭界。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颖考入成都电视台。从实习记者开始,她一步一个脚印,主持《天天早报》《天天早市》《成视新闻》《成视午新闻》《成视夜新闻》等早中晚各档新闻、资讯节目,逐渐从一个新闻门外汉,历练成一名职业新闻人。

在参与报道一个个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李颖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巨变,一个个难忘的新闻瞬间,她至今历历在目:参与中国西部论坛开幕式直播、成都“两会”开幕式直播、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全国春运直播节目、成都“扶贫济困送温暖”电视直播、成都“爱心圆梦慈善文艺晚会”直播、抗震救灾直播节目……

2011年9月,李颖参与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组织的“走基层”采访报道,深入成都偏远农村,走近乡村医生。通过采访,李颖意识到,一名成熟的主持人既要站得高又要扎得深,用贴近群众的语言,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地传递出来、把群众的声音真实地反映出来、把社会热点及时地发掘出来,做出接地气、有温度的新闻。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2015年,李颖第12次赴北京采访报道全国“两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连续3次获得了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提问的机会,实现了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国际媒体同台竞技的突破,体现了市级电视新闻人勇于到媒体云集的大平台上去争抢机会的自信,让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成为去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最多的城市电视台,同时,也让“成都元素”成为全国“两会”中闪亮的焦点。

从业20年,无论岗位调整还是工种更换,李颖始终保持着昂扬斗志,坚持埋头苦干的作风,踏踏实实地工作在节目一线。这些年,李颖曾连续三次荣获“成都电视台金牌主持人”称号,曾获四川省首届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第九届四川省“十佳电视工作者”等荣誉,热衷公益事业的她,还被成都市妇联授予“成都市家庭文化形象大使”。

在人们眼中,李颖已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但她始终觉得自己还在路上,所有的荣誉都是对其工作的鞭策,自己要重新出发,寻求新的挑战和突破。李颖说:“我热爱新闻,热爱新闻节目主持人这个岗位。我会认真对待主播台上的每一秒钟,镜头前的每一句话,以最好的状态执守在直播间、执守在新闻现场,执守在观众的心里!”成都日报

成都日报首席记者袁弘

以笔为器 书写城市建设斗转变化

小街区规制,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三环路扩能提升……这些我市城市建设领域的“热词”,对于袁弘来说,都不陌生。作为《成都日报》要闻部负责城建战线报道的记者,她正在见证,记录和书写这些热词的落地,生发,以及由此带给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人的巨大变化。她以笔为器,正在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一道奋力前行……

袁弘,现年39岁,2001年进入《成都日报》工作至今。现为报社首席记者,在要闻部主要负责城市规划、建设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新闻报道。

成都地铁,生活一脉——作为我市公共交通“动脉”的轨道交通,一直是袁弘报道的重点领域。2015年9月18日,《成都日报》启动“加速成网,全域覆盖”系列报道,袁弘采写的首篇报道《2016年至2010年 每年至少开通2个轨道交通项目》,首次将“每年开两”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告知全市群众,第一时间传递了政府声音。

在关注地铁领域宏观面的同时,她还不忘将视野投向一线,投向基层。春节大假期间,她以“走转改”的形式,感受坚守一线的地铁工人的艰辛与付出;十几米深的隧道中,她亲身体验盾构机驾驶员在闷热与潮湿的施工环境中安全行进……

8月22日,袁弘独家采写的《成都打造“最美三环路” 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一稿见报。在她的笔下,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将充分体现“交互通行”、“公交优先”理念,加强对道路瓶颈的疏通改造,加快打通辅道断点,积极推进重要互通立交节点改造,优化部分主辅道出入口,提升绿化景观设计品质,实现“城中见景、景中见城”。一条不久就将呈现的“最美三环路”跃然纸上……

城市发展间,袁弘在炙热的建设现场感受体会,在勤力的行走间记录书写。成都日报记者 徐璨

“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足迹”

在第17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昨日,成都传媒集团的记者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提前进行了庆祝。他们去到了成都市重大项目的一线施工现场,用他们最为擅长的采访与拍摄,从一线建设的一砖一瓦开启了对城市的记录,完成了一次走基层的采访经历。

昨日一早,记者们先后赶赴成都科学城的D区施工现场和地铁18号线海昌路站的在建工地。其实,这两个重大项目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项目从规划到开工等等一系列的发展进程,这些记者们都曾参与报道。

但在他们看来,基层的采访经历却格外不同。“只有亲眼见证城市建设的一点一滴,才能真正感受到城市疾速的发展,也才能真正做出有温度、有张力的报道。”成都日报的记者王李科说,这个记者节记者们来到基层,就是为了在节日之际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

到基层 才能在报道中体现温度

清晨8点半,成都传媒集团的记者们一行十余人来到了成都科学城。

烟波浩渺的兴隆湖畔,一排排大楼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水泥、砖瓦、吊车,有序而热闹。在一栋玻璃幕墙已贴了一半的大楼下,记者们定睛仰望着,似乎能够想到玻璃幕墙贴满后的画面。

其实,对于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点项目、科技创新新地标的成都科学城,记者们再熟悉不过。记者王李科曾经在多个重大节点报道过成都科学城的规划、进展、签约、入驻项目等等。他熟知成都科学城的各个项目发展,也见证了成都科学城从“规划图”走向“施工图”,以及多个项目陆续完工的全程。但戴上安全帽走进工地的水泥砖瓦间,这样的采访场景并不多。

在位于成都科学城内的在建项目天府菁蓉中心D区,记者们乘临时电梯走上B5号楼的24层,水泥沙石间,建筑工人们在忙碌着。据负责该项目的项目经理刘火明介绍,这栋大楼预计明年6月交工,建设工期13个月。为了赶上工期进度,他们经常朝八晚九地在工地加班,反复检验施工质量,督察项目进展。据介绍,预计明年10月,就将有企业会入驻办公了。

王李科在11月初刚刚报道过7大科研院所将整体搬迁入驻成都科学城的新闻,但在亲身感受到建筑一步步搭建的过程和汗水后,再次眺望成都科学城,他又有了新的感触。“成都市正在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成都科学城的建设正是成都市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重要一环”,在他看来,下一次对成都科学城的报道,他将有更加全面和细腻的展现,“正因为我们有了体会,才能在报道中体现温度”。

在一线 才能永远让记者不忘初心

走出成都科学城的在建工地,成都传媒集团的记者们又来到了成都地铁18号线海昌路站的施工现场。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彭宝富带着记者们一边看施工进展,一边介绍成都地铁当前的发展情况。

他向记者们介绍,为了实现成都地铁加速成网的目标,目前成都地铁开通里程为108公里,在建和即将开通里程400公里左右。到2020年,成都地铁将实现开通运营508公里。“明年,我们将开通四号线二期,七号线以及十号线一期。”

“目前,三个项目已进入机电安装阶段,四号线二期工程已实现轨通,正进行系统调试,七号线和十号线一期工程目前正在铺轨阶段。”他透露,成都地铁四号线二期工程将在明年6月开通试运营,十号线一期工程在明年十月开通试运营,七号线则明年年底开通试运营。

而记者们所在的18号线一期工程,其8个站中,博览城北站已经与其配套交通枢纽同时开工,其余7个站中,有5个站点目前已经进入打围施工阶段。

戴着安全帽,记者们在工地看到了海昌路站的基建正如火如荼。再过几个月,盾构机就将在这一站下井始发。彭宝富介绍,地铁18号线是目前国内设计时速最快的轨道交通线路,也是成都地铁建设史上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地铁线路。施工穿越龙泉山时,将首次遇到高瓦斯隧道,将克服十分艰难的地质条件。

而见证了这条未来将连接成都中心城区与天府国际机场的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成都晚报的记者罗斯十分感慨。“不亲眼在一线直击项目的建设,不会有对城市发展进步的深刻体会”,在她看来,记者节之际,在一线走一遭意义太重了。“这让我们懂得,自己的感触深了,才能展现给读者一座城市发展的波澜壮阔”,还有更重要的是,在一线,才能永远让记者不忘初心。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为我们自己点赞”H5火遍朋友圈

从昨天开始,一个名为“为我们自己点赞”的H5就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很多人转发。没有夺人眼球的爆点,更没有噱头,简简单单的页面中,缓缓展现的,只有来自成都传媒集团的记者们值得骄傲的报道与成绩。

今天是记者节,属于新闻工作者们自己的节日。这一天,他们仍然奋斗在新闻的一线,继续记录着时代发展的点滴。

由成都传媒集团发布的“为我们自己点赞”H5,热度还在发酵,只因为那些值得称颂的正能量报道中,背后凝结了太多记者们的汗水。

记者 王垚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