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业”“宜居”
1600万人如何养活?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
从小街区规制、宜居水岸,再到宜业宜居城市发展,唐良智到任成都后,打出了一套城市治理“组合拳”。这背后,是份提升城市品质、微循环能力、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回归的初衷。
3月8日,唐良智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发言说,未来成都将由宜居之城变为宜居创新之城,既宜居又创新。一词之差,如何转变?唐良智表示,成都宜居人人皆知,但宜居也要宜业,不宜业的城市很难宜居。他告诉记者,一座城市,宜业才能宜居,“你在这个城市里没有工作,没有事业,如何去宜居?”
在他看来,宜业的“业”并不单指工业,而是就业、创业和创新。“如果把‘宜业’理解为发展工业,是很狭隘的,但里面又不能没有工业。”唐良智说,成都的发展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若没有工业,成都的1600万人口靠什么养活?
在成都的两年时间里,唐良智多次提出要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工业没有大的投资增量,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突出工业“一业定乾坤”的重要作用,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坚定不移构建“3+N”工业园区布局,努力把成都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据统计,2015年以来,成都新引进落地830个先进技术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6737亿元,其中超千亿项目1个,超百亿项目8个,有些项目已经开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积蓄了后劲。
“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并非一句口号。”唐良智说,构建宜业宜居的城市,成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面对面
幸福感是种主观感受
“待在这座城市,你会觉得很舒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为成都的创新创造站台,到推介成都,您好像一直是这个城市最忠实的代言人?
唐良智:肯定,书记肯定要时时刻刻为这个城市站台,必须要站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到成都两年多了,现在还习惯吗?
唐良智:很习惯、很好,这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您心里,成都是什么样的?
唐良智:哈哈,我要吹一吹自己的城市。成都的生活、气候和自然环境很适合居住,整个城市的管理很有序。最重要的是,市民包容、平和、友善,他们对城市的感情很深,有自豪、自尊,还能自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就是有幸福感?
唐良智:在这个城市里,会觉得很安逸、巴适和舒服。人的幸福感是种感觉,是种主观指标。当然,客观指标也很重要,比如工作、收入、住房。但我认为,幸福感更多来自于一种主观感受,就是在这个城市里待着会觉得舒服,你看我们商业也好、饮食也好,都很棒,虽然文化设施少了但也不差,而且我们正在大规模去推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那您给自己的城市打多少分?
唐良智:我当然打100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客观一点?
唐良智:客观我就打不了了,这个就不能自己给自己的城市打分啦。
立即评
不断学习才能创新城市亦如此
一夜之间,素有宜居之城的成都,再次火了一把。用现在话语体系来说,成都成了一座网红之城。
宜居,一直以来就是成都最著名的标签。近年来,成都也越来越成为创新创造的代名词。
“创业天府·菁蓉汇”一个月一场不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从1.0版本升级为2.0版。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将成都当成“心安处的吾乡”。
以科技创新引领,从宜居之城到宜居创新之城,成都正完成新一轮的升级蜕变。
如果说,大力响应创新创造是对创新驱动的呼应,最近,在成都各区(市)县和职能部门轰轰烈烈推进的对标管理行动,则是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对成都市各级各部门负责人思维方式的创新。
唐良智告诉记者,对标管理,不是我们的首创,是著名的管理学概念。
如何避免对标管理沦为新一轮的形式化的复制。在他看来,对标的核心在于解放思想,让视野和格局放大放长远。不画地为牢,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保持活力和进步,必须要持续学习。在唐良智看来,城市也一样。只有不断学习,保持创新的活力,根植创新的因子,才能永葆青春。而学习本身,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创新呢?
原标题:成都要打造宜居创新之城 “有了就业,才能放心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