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41年的见证和亲历:只为当好环境监测“排头兵”

2017-03-19 07:53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马兰

刘德应在采集排气管道的烟气样本

刘德应在采集排气管道的烟气样本

对标一流 让环境监测走得最精准最扎实

从无机监测到有机监测,从人工监测到仪器监测,从简单成分监测到多种成分监测……1976年参加工作至今,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41年的刘德应见证了成都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变迁的全过程。

为采集管道烟气,记不清爬了多少根工厂企业的烟囱;为监测河流污染物质,数不清走了多少座桥梁,刘德应久经“沙场”,只为当好环境监测的“排头兵”:“环境监测就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耳’跟‘目’,有了监测数据作基础和支撑,才能做出正确的环保决策。而对标管理就是要深入这样的一线工作,从前端开始对标先进,学习一流,夯实做强我们环保工作的基础。”尽管快到退休的年纪,他依然心系现场监测,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

现场才是办公场

深入一线采样驾轻就熟

来到刘德应的办公室,记者有些惊讶,跟其他普通办公室比起来,他这里多了不少东西——桌子前放了个蓝色的塑料大桶,里面尽是玻璃的杯子、瓶子和试管。“这是专门用来装采样样本的器皿,经常需要用到,所以就直接放办公室里了。”他一边换工作服,一边跟记者解释。

虽然现在是现场室主任,但他还是会和大家一起去到现场采样。在他看来,只有亲自去到现场,亲自去了解了情况,自己提的意见,比如如何布设监测点位、布多少点位等,别人才会信服。所以,现场才是他们的办公场。换好衣服,他便拿上监测设备,前往顶楼查看排气管道的烟气排放情况。

打开智能双路烟气采样器,插上输送气体的橡胶软管,连接采样枪,装上过滤筒……采样前各种设施的准备过程,他驾轻就熟。

在这些熟悉的“战友”面前,刘德应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他告诉记者:“采样的对象不同,采样的方式方法和时间,也都有差别。拿大气采样来说,大气采样也要根据采样的目的和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式。如连续或瞬时采样,在地面定点采样或流动采样,以及环境采样、室内采样和污染源采样等。一般企业的话,我们需要到它们的排气口,就是俗称的烟囱口去采样,大约需要2个小时。采完之后就把它们送到实验室去分析,看看有没有污染物质,污染物质具体是什么,有多少。”

41年的见证和亲历

让环境监测走得最精准最扎实

从事采样工作41年,刘德应见证了这座城市这个行业的发展变迁。回忆往事,他记忆犹新。

“1976年刚参加工作时,还只有‘三废’办公室来负责环保工作。当时在环境监测上,都是人工进行采样,用最简单的仪器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也只能分析出最容易分辨的污染物质。慢慢地,过渡到用仪器监测取样,到现在利用遥感、遥控技术来进行监测监控。相对地,以前受条件限制,监测点位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也不如今天这么广泛全面。这一步步的发展变化,我既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刘德应感叹道。

他对这份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当许多人还不认识这份工作,还不知道有他们这样一群人时,他已经把整个青春年华和职业生涯奉献于其中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测这一环是必不可少。其监测数据就像是‘军师’,能为后续各项措施的实行提供决策依据。现在我们正站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役的‘战场’上,监测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必须得坚持下去,我必须得下去,站好最后一班岗。”刘德应告诉记者,在全市全面对标管理的背景下,环境监测工作也要对标一流,学习先进经验,吸收先进技术,让监测工作走在环境保护最前面的同时,走得最精准,走得最扎实。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摄影 胡大田

原标题:41年的见证和亲历:只为当好环境监测“排头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