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书海,总可以感受智慧的光泽。
比朋友三四的聚会再多一些人,认识或不认识的;比喝茶聊天的目的再明确一些,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阅读爱好。
地点,可以是在某个深藏在都市水泥森林中的LOFT公寓,也可以是在城市郊区蜿蜒小路尽头的一座幽静小院,甚至是选择一个晴天驱车去数百公里外的小镇,完成一场精神的约定。
古人曲水流觞式的风雅聚会,在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为这些形态各异、或公开或私人聚会的多样形态。读书会,在都市人的朋友圈中悄悄兴起的一股清流。
/享·心如止水,方能云淡风轻
每月办一次 只读大家作品向经典致敬
成都止云读书会,就是这样一个分享阅读的“私人会客厅”。活动负责人万建最初决定发起读书会,源于一次与朋友闲聊。
2016年8月,万建与几位朋友聚会,谈到阅读的话题时,对于现在快节奏生活下阅读不断碎片化的问题,他们都深有同感。就在那时,他诞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这些热爱读书、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组织起来,定期举办一些私密的读书分享会呢?
当他把这个念头与朋友们分享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得到了热烈响应。恰好万建拥有一个私人会客厅性质的场所——止云LOFT,他常常在那里举行一些聚会,但并不对公众开放。这也是止云读书会名称的由来,“心如止水,方能云淡风轻”。
第一场读书沙龙很快就在9月举办了。“止云读书会每个月只办一次,并且我们只读大家作品,向经典致敬。”万建说。而在人员构成上,止云读书会强调私密性。尽管用于联络的微信群里有90多人,但每场活动的参加人数都控制在20名以内。
成立于2014年的闺蜜读书会,目前在整个四川地区已经拥有一万多名会员。在万建看来,阅读的本质在于学以致用,读书会的作用则在于在网络时代阅读碎片化、肤浅化的情况下,引导读者深入阅读。
2015年11月18日,成都阅读协会在东郊记忆授牌成立。由成都知名女企业家、宽云美术馆馆长米瑞蓉担任会长。米瑞蓉认为,成都人是喜欢阅读的,从成都书店林立就可以看出,对于一个读者来讲最大的困惑就是图书量太大,我们无法选择最喜爱的那一本,或者是最喜欢的那一类。所以我们需要引导,一种阅读导向,不同的读书会,引导大家去甄别出哪一类是自己最喜欢的。
注重仪式感 朗读喜爱片段阐述热爱缘由
从形式上来看,止云读书会倒并非纯粹为读而读,其仪式感与分享的意味更为浓厚。
首先在氛围的营造上,这所原本属于万建的一处住宅已经被装修得十分别致,柔和的白色灯光,墙上挂着字画,木质的长桌上摆着成套的茶具,天然具备一种阅读的氛围。
其次,从活动本身流程上来看,每场读书会举办的形式也具有仪式感。例如9月第一场读书会的主题是沈从文,前来参与的阅读者都是此前已经阅读过沈从文作品,并且对沈从文本人有一定了解。
活动会设置一位固定的主持人,除了主持人本身需要对当月主题大家特别了解,参与者事先也需要有所准备。因为在读书会上他们需要与大家分享自己最喜爱的片段、字句,大声朗读并阐述自己热爱的缘由。
其中,让万建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是在12月举办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主题阅读。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有人清声朗读《人间四月天》,这样的氛围不由得让人思绪万千,心神荡漾间已然回到当年。
读林徽因意犹未尽 驱车去李庄追寻着过往印迹
9月读沈从文,10月读钱钟书,11月读穆旦,12月读梁思成和林徽因……目前保持一个月举办一次频率的止云读书会,就这样顺利地开了起来。并且随着止云读书会名气渐长,还吸引了一些专家学者参与分享。
注重仪式感和意义的止云读书会,举办的地点不再局限于止云LOFT这一方空间。例如12月以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主题的分享会后,参与者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今年3月,止云读书会的活动就变成了“边走边读”。
他们选择在周末驱车前往宜宾李庄——在那里,梁思成与林徽因曾经生活了六年。几十年后,那些读过他们文字的人,与共同热爱那些文字的人,一起在他们生活过的地方追寻着过往的印迹。这样的活动使得阅读更有延伸感,阅读的氛围也更加浓厚。
“最初做读书会的想法与我个人经历有关,因为我喜欢看书,也热爱生活、喜欢交朋友、喜欢分享。”万建说,但在真正举办了读书会以后,则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就是当你把学校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那也是他发自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
爱好者互相发现、分享快乐,或许才是类似止云读书会这样的组织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生意·除了阳春白雪,还有柴米油盐
读书会悄然风靡是圈层生活新需求
与止云读书会这样偏私人性质的读书会相比,近年来商业意味浓厚的各色读书会、读书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萌发。其特点是参与者以企业家为主,甚至不乏如冯仑、王石这样的明星企业家,其作用则类似名校EMBA,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兼具拓展人脉的作用。
成都市清江东路,一座酒店7楼,是完全属于四川新网电讯科技总经理李徐波的一整层。在这个超过2000平方米的场所里,李徐波的身份不再是公司总经理,而是“围炉夜话茶书院”负责人。
4月3日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李徐波并没有闲着,他早早到了书院忙碌。有客来访,他才放下手中事,热情地带着参观:有书、有茶、有画。
李徐波很早就出来经商奔波,但从小就对阅读十分感兴趣,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院,也是他一直期待的情怀。
对于在围炉夜话茶书院举办的活动,李徐波是“看人下菜”。虽然自己没有时间精力定期主办阅读活动,但他会积极联络一些阅读活动落地。
在李徐波看来,现今各式各样的读书会越来越流行的背后,其实或多或少都带有圈层生活需求。读书再怎么阳春白雪,最后难免不会涉及柴米油盐。特别是对发起者来说,场地、水电总难免有成本产生,如果不是出于对社群、圈层的需求,很少有人能仅凭情怀就坚持组织相关活动。
拼人脉拼朋友圈高端读书会两年花费36万
一些需要交会费的会员制读书会组织,就是这种圈层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例如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吴晓波读书会,其主要的受众就明确定位为高端商务人士,付费会员每年交数千元至万元不等的会费,除了每月的定制书单之外,还有一些现场活动机会,可以与吴晓波本人或其他作家面对面。
在开办围炉夜话茶书院之前,李徐波曾交了36万元学费,在一家书院读了两年国学课程。
李徐波说,当时决定读书的契机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生意遭遇了瓶颈,情绪一度十分低落。为了宽慰李徐波,朋友给他推荐了一间国学研修书院,让他考虑看看是否愿意去。
了解到书院的课程将近两年,每月1-2次、每次2-3天,并且是全国游学国学之后,李徐波心动了。“虽然主业是经商,但是我本身还是很喜欢读书的,特别是国学类的书籍。”
当然,李徐波同时也很清楚光学费就要36万元,还不包括游学的各种开销,意味着除了教授的课程内容是国学之外,其附加值与各种EMBA“总裁班”十分类似,即通过书院广交人脉、寻找资源。
“我知道国学研修课程有缺点,商业味儿比较浓。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课程本身还是有很多的优点,包括请的老师也都是业内顶尖的,能够鼓励大家多读书总归是好事。”李徐波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赵雅儒摄影刘陈平绘图李潇雪
原标题:成都读书会兴起 打开都市人的心灵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