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色本底
厚植本底筑牢屏障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点击一:数说生态 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目前,我省生态本底如何?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生态资源持续增长。累计植树造林5020万亩,增加森林蓄积725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118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88%,比2012年增加1.6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1.96平方米,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66%。
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65万亩,巩固治理沙化土地134万亩,治理岩溶土地3622.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4万平方公里,治理干旱地区4万余亩,修复退化湿地15万亩,局部生态退化得到遏制。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基地突破1亿亩,核桃、油橄榄基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森林康养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位居全国首位,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变为金山银山。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监测显示,全省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886亿吨,相当于2.25个三峡库区总库容;年固定碳量7659万吨,减少土壤侵蚀1.37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72万亿元,居全国前三位。
点击二:五方面着力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介绍,接下来,我省将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着力做足增量,力争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40%、国土绿化覆盖率70%。加快推进有山皆绿,启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身边增绿,创建一批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县城和森林小镇,建设一批县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带,积极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森林城市群。
同时,严格落实森林、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等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防治,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严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加快推进脆弱地区生态修复,着力补齐短板。抓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恢复、沙化石漠化治理,加大城市、道路、水电等工程创面和矿区废弃地、尾矿坝生态治理。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着力释放能量。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良性互动,优化产品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林业供给侧结构,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有序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功能林产品等新业态。
此外,还将健全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深化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培育壮大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新增生态护林员指标5000名以上。
聚焦·绿色低碳经济
全省节能环保企业逾300家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初步形成跨领域、跨行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建设等试点示范,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全省低碳循环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为我省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介绍,依托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推进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7000万千瓦,规模全国第一,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79.3%,新能源发电装机从2010年的5万千瓦增加到240万千瓦,页岩气累计产量超过40亿立方米。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焦点解读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
力争2017年 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万辆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代永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道,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快速,到目前为止,全省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户数已经达到54户,整车制造企业已经达到了18户,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达到36户。从产能来看,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达到1.45万辆,产值已经达到100亿元。力争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万辆,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优化布局方面,我省以成都、泸州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为契机,通过‘以用促产、产销联动’的方式来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素聚集发展。”代永波表示,希望形成以成都市为核心、绵阳为重点,向周边辐射的发展电动汽车及零部件的布局,以南充市、达州市为支点的沿线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格局。
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
正在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将建立大熊猫野外种群遗传档案
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在接受媒体提问时表示,目前正在编制《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关于国家公园内大熊猫栖息地和种群保护,我们将严格实行分区保护与管理原则,将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修复区、游憩科普区、传统利用区。”尧斯丹谈道,下一步,将结合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在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开展大熊猫栖息地植被重建,建设大熊猫走廊带,进一步修复、恢复、扩大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将重点建设土地岭、泥巴山、黄土梁、施家堡等大熊猫栖息地生态廊道,使相互隔离的栖息地连通,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从根本上降低局域小种群灭绝风险。
“同时,将建立大熊猫野外种群遗传档案,全面掌握野外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实现大熊猫野外种群的精细化管理。”尧斯丹介绍,此外,还将着力推动“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放归复壮野生种群”工作,新建大相岭、岷山L种群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多个局域小种群实施人工放归和种群复壮。
本报记者 王琳黎
原标题:国土绿化覆盖率达70% 森林覆盖率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