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之骨”泡菜曾被当作嫁妆,而今是国外超市货架上的畅销品
工人正在往坛中塞菜。
全自动清洗。
炎热6月。
虽是周末,但位于彭州的盈棚泡菜工厂的工人们并没有停下他们忙碌的活计。附近埋着上百口陶瓷坛子,每个都装有1吨的泡菜。工人们要做的工作倒也简单,将出坛的泡菜清洗好后放入半自动化的机器中进行二次发酵、封装。
四川泡菜被誉为“川菜之骨”,独具鲜、香、嫩、脆的特色。泡菜业是四川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对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泡菜以前还被当作嫁妆,而今,居然已经走出国门,端上全球餐桌。仅一年就出口850吨,创汇2.12亿美元!成都泡菜协会会长黄道刚告诉记者,四川泡菜走过了千年,“如今大家都在研究更为健康的清水型即食泡菜,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四川泡菜端上全球的餐桌。”
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黄道刚建议行业“抱团发展”,目前四川泡菜行业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大多数还是中小企业,未来四川泡菜要打造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行业内的并购不可避免,这样才能形成巨头,扩大品牌影响力。
现场探访
千年泡菜“科技范儿” 低盐乳酸菌+保鲜新工艺
黄道刚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式包装的泡菜产品,这是新推出的即食泡菜。它们来自于窗外的工厂。走进盈棚的工厂便可以闻见泡菜的咸香,一群女工正围拢在陶瓷坛泡菜区,将泡好的生姜、萝卜盛装出来。记者发现,这个区域约有200个陶瓷坛半掩埋在地面。
据操作人员说,地下温度和湿度相对均衡,将新鲜蔬菜放入埋在地下的陶坛,通过精确的盐度和菌群控制,只需几天时间,泡菜便可自然发酵而成,还能有效降低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成分。“洗澡泡菜其实之前一直有,但是如何保存更长的时间实现更长的货架期是个问题,现在我们通过技术的改进,实现了更长的保质期。”黄道刚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相比传统泡菜来说,即食泡菜口味更清淡,蔬菜本身的味道还有留存。此外,相比之前动辄半年的制作期,这样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厂的产量,“如今我们的年产量已达4万吨,相比去年翻了几番。”
工人们从陶瓷坛中取出的泡菜实际上已可食用,不过作为四川泡菜的特色之一,这些泡菜还需要添加辅料进行二次发酵,赋予它们各色风味。
除了用陶瓷坛制作泡菜,厂区中还修建起泡菜池,每个泡菜池可腌渍一百吨食材型泡菜。泡菜池上铺着塑料膜,再盖上一层沙土隔绝空气。“泡菜池盐度和乳酸菌的控制也不再依靠个人经验,而是有科学的测量标准,保证产品口味的统一。”盈棚常务副总经理刘星辰说道。
走出国门
四川泡菜卖向全球 深得东南亚人喜爱
事实上,泡菜不光受到国人的喜爱,还走出了国门。今年5月,面向东南亚市场,以参加泰国展为契机,该厂携食材型泡菜、即食型泡菜及复合调味料新产品参加了本次展会。
本以为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市场,不想却在当地的一些商场、超市见到盈棚的产品在销售,“我们之前出口依赖经销商,自己并不清楚哪些地方有自己的产品。晚上出门逛逛,没想到就在超市看到了我们的产品。”黄道刚说。
周女士做了20多年的调味品和四川泡菜出口生意,她告诉记者,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欧美地区的四川泡菜消费者主要是华人。不过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本地人已经开始接受四川泡菜。“比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四川泡菜市场已经开始起步了,以前是榨菜和潮州的酸菜卖得比较多一些。实际上东南亚喜欢吃酸味,我觉得这里会是四川泡菜的市场突破口之一。”
出口数据
泡菜曾被当作嫁妆 现在一年出口850吨
四川泡菜的历史可以追溯2000多年前的秦朝。成都川菜博物馆副馆长张辉强曾介绍,最早人们把水装在瓦罐中,把蔬菜泡在水中,就只是为了保鲜,“单纯延长保质期,后来发现,泡久了的一些菜,竟然味道也不错,泡菜就这样慢慢被流传和创新。”
在成都川菜博物馆中,还摆放着2000多年前的泡菜坛子,后来到清朝,坛子变得更加精致,“开始出现一些上等烧制的官窑。”那时,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大量制作泡菜,甚至在川南、川北部分地区,还把泡菜作为嫁妆之一。
近年来四川泡菜发展迅速。2015年四川全省泡菜产量330万吨,产值270亿元,约占全国泡菜产量的70%。而在8年前,全省泡菜产业产值不到70亿元,截至去年,四川全省已建设原料基地200万亩以上,年加工鲜菜近700万吨,带动基地农民增收近22亿元,产业从业人员超60万人。产值上亿元的泡菜企业已经超过30家,不少企业已经上市或正在筹备上市。
此外,越来越多的四川泡菜走出国门,根据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方面的数据,2015年,四川出口泡菜660吨,而在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850吨,而今年1-5月,四川泡菜的出口量已达412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尚智实习记者熊英英
原标题:四川泡菜卖全球 年创汇逾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