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成都矛
文物“使节”
成都铭文青铜矛 展现两地交往
考古人员清理船棺葬发现,许多器物上,釜底烟熏痕迹犹在,展现古蜀人的天国畅想——他们将生前所用物品带入墓葬中,希望可以像生前那样生活。
船棺葬出土铜器中,以铜兵器数量最多,制作都是巴蜀式,许多兵器上刻画着巴蜀符号,显示出它们的巴蜀文化身份。据记载,在青铜时代的兵器序列中,剑处于次要地位,“矛”才是用于作战刺杀的青铜兵器。“矛”分长短两种,长柄矛用于车战,短柄矛用于步兵作战。
现在,在雅安市博物馆,有一件青铜矛,因为刻有铭文“成都”二字备受青睐,它曾经多次被送往外地参展,成为荥经、四川的历史文物“使节”。
这件青铜矛发现于1986年,出土于荥经县同心村船棺葬墓。该葬墓出土文物众多,既有制作精巧、形制典雅的陶器,更有精美华丽的青铜礼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当这件青铜矛出现时,其他文物瞬间黯然失色。
“成都矛”长21.9厘米、宽3.1厘米,銎径2.8厘米,弧形窄刃,刺身呈柳叶状,圆弧形脊,中空至尖。弓形双耳间骹面铸刻着“虎头蛇尾”,虎头硕大,身躯长如蛇,弯延至另一面。
“成都”铭文为阴刻,出现在虎首前的骹面,此外,在刺身脊上还另阴刻一“公”字,镶嵌了黄金。有专家认为,“公”或许是这位士兵自己的姓。
据记载,战国至秦汉时期,荥经曾是“南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边关重镇,是西南地区与中亚、西亚物质交流的商品贸易集散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荥经当时不仅成为中央政权控制“西南夷”的桥头堡,还是防御“西南夷”入侵的军事要塞。
于是,专家猜测,由成都生产加工的兵器运到荥经,以供守卫部队使用。在发现这件铜矛之前,关于成都的称谓是来源于西汉,这件铜矛在战国墓葬中的发现将成都的称谓的出现时间向前推了200多年,这位研究成都名字来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首现
能工巧匠聚集 蒲江再现铭文青铜矛
一直以来,荥经出土带铭文的“成都”矛,担当者“全国仅发现一件”的名号。今年,成都蒲江出土了一件青铜矛,打破了这一纪录。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成都蒲江就不断出现战国船棺。直至2006年12月,发掘出土的战国船棺已达10具,其中有9具就出现在飞龙村盐井沟。今年1月中旬,蒲江县鹤山镇飞虎村,一处西北距蒲江河约400米,东南距长秋山约1000米的平地上,考古人员发现了60座船棺墓。
成都考古所研究员刘雨茂说,墓葬位所处位置是交通要道,富有战略资源,墓主人身份可能是当地管理人员。结合此前发现的船棺葬墓附近皆存盐井的情况,刘雨茂推测,船棺葬墓主人可能是当时管理盐业的官员。
船棺墓群的墓中,考古人员寻一件青铜矛,刚发现时,它附着淤泥等杂物,后来,考古人员清理发现,矛身的中间部分,竟刻有“成都”二字。
据悉,这是成都市范围内首次发现刻有“成都”二字的青铜矛。据记载,战国时期,许多能工巧匠随着封王迁入蜀地,成都一时成为重要制造中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毛玉婷摄影杨涛
原标题:四川两现“成都造”青铜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