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区域中心城 培育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以及功能完善的小城市和特色镇,是全市统筹城乡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区域。根据《规划》,我市的6个区域中心城分别是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将全面提升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并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主动承接中心城和卫星城产业辐射,培育各自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
10个小城市 完善小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根据《规划》,我市将建设永宁、新繁、清泉、安德、淮口、羊马、濛阳、寿安(蒲江)、羊安、沙渠10个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加快其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
【强产业】
推进产业跨行政区域关联发展
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我市将强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优势,引领全市产业提速增效,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推动城镇工业体系转型升级的同时,我市将坚持推进工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协调互动,坚持中心城区“优二强三”产业导向,并引导传统产业工人向郊区转移。明确天府新区(直管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先进制造业发展导向,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吸纳城乡转移人员就业。同时,推进产业跨行政区域关联发展,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以高新区(南区)为主体区域,联动双流、崇州、温江、郫县,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经开区为主体区域,联动新都、青白江、金堂,重点打造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高新区(西区)、温江为主体区域,联动邛崃、双流、彭州,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建设以双流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物流、电子信息、商务服务、航空制造等空港产业,推进产、港、城融合发展。
在工业园区的城市功能配套方面,《规划》明确对于与城镇相隔较近的工业园区,积极纳入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工业园区与城镇间交通路网建设,推动城镇功能向园区延伸,实现功能整合、空间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
此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我市将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聚集创新创业人才;以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都科学城等重点示范区域辐射带动全域创新;打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夯实创业就业基础,驱动城镇化转型发展。”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兴军说道。
【均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规划》明确我市将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总量提升、质量跃升以及布局均衡,形成多元化供给机制。
具体而言,根据《规划》,在提高低收入群体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实现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我市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明确人均公共服务设施享有标准,调整完善教育、医疗、文化、计生等行业和领域的规划和政策。
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布局均衡化,引导公共服务资源向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市延伸。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数量和质量的均衡配置。制定出台引导优质医疗、教育等人才向中心城以外区域流动的政策措施。
在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方面,《规划》明确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投资准入限制,以定标准、买服务、给补贴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社区服务、养老、基本医疗检查、就业培训、科普教育等领域。
【重生态】
全面加强市域生态体系建设
根据《规划》,我市将立足“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全面加强市域生态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将全面完成环城生态区建设任务,保护利用第二绕城绿带。并加快建设市域水网,实现绿道系统全域覆盖。强化生态隔离区建设,积极发展城市走廊间组团式绿地。
同时,为提升城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我市加快实施远郊区域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垃圾分类回收。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构建以河道生态用水为主,市政绿化用水为辅的污水回用体系。
在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方面,《规划》明确,我市将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传承性和生产性保护;打造“杜甫千诗碑”、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等历史文化标志性载体,保护性开发洛带镇等历史文化名镇;并在地铁站等城市建设中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塑造体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风貌。
本报记者 徐璨
本报制图 申娟子 曹劲松
原标题:2020年成都 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