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在成都创业?边喝茶边交流,边创新边创业,我喜欢这种符合年轻人的创业方式。”袁旭说,在成都,每个月有20多场创新创业活动,几乎每天都有年轻人在这个城市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而像“蓉创茶馆”这种利用成都饮茶的传统,在茶馆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商务谈判的形式,吸引了很多创新创业者。
数字体现成都的双创佳绩。2015年1-9月,成都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万户,同比增长3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总额4836.1亿元,同比增长 94.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6.2个百分点。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8353家。
为什么“蓉城”会成为“双创”的根植沃土?这不仅因为高校科研机构众多的先天优势,也因为充满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和贴心的服务。
在成都的53所高等院校中,鼓励建设“创业型大学”,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俱乐部,引导在校大学生边学边创业是当下的一项关键举措。通过分别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学校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今年1至6月,参与创业培训的大学生达2万人,实现创业3000人以上,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这种做法为成都源源不断输送创新创业人才。
而在科研机构,成都注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获得科研成果的自主支配权则是激励他们创业最强的“催化剂”。根据成都市出台的《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高校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了大学里的学者。这样的做法极大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面对庞大的海归人才队伍,成都市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设立“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探索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为海归人员来“蓉”创业解决资金、场地、政策、家庭及个人生活的问题,免除后顾之忧。
优秀的人才终归需要好的平台来展现自我。截至今年9月,“菁蓉汇”平台已聚集了近300家创投机构、超6000家创业企业及团队、逾万名青年大学生及创业者参与互动。软银中国、红杉资本、联想系资本、IDG、赛伯乐、洪泰基金、深创投等全国知名创投机构大多与成都达成投资意向,89个主体活动路演项目达成意向投资金额9.6亿元。
孵化器是孕育创新创业企业的“母体”,孵化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业者能否成功创业。如今,成都已有国家、省、市级已挂牌创新创业载体121家,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创业场、明堂文创中心、成都创客坊、十分咖啡、西南交大创客空间……这些场所都为创业者的成长提供了场地。
在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资金从哪里来”往往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成都通过改变财政资金“拨”的传统模式,为“投、贷、贴”的方式,不断完善“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另外,成都市积极鼓励上市融资,搭建了创投资本多层次退出通道,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在深交所、新三板交易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让创投资本“进得来,出得去”。
正是立足于这些因素,“蓉城”才成为创业“沃土”,为培养创客、打造创新型经济奠定了基础。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18日5版
原标题:蓉城为何是“双创”的植根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