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力推老旧院落改造 破解城市二元结构

2016-02-05 10:50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五颜六色的川剧脸谱,雕塑在灰色的墙壁上,青砖铺筑的墙壁配上木质的大门屋顶……让成都肖家河一巷的6号院更多了一份“川西民居”风味。

“以前这个院子小得可怜,中间被一堵墙隔了起来,加上年代久远,院子里的设施也陈旧不堪,路面还不平整,一遇到下雨天,别提有多恼火了。”在这里住了20多年的杨大爷见证了这个院子在去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只是2015年成都改造完成的944个老旧院落中的一个。“改不改,怎么改都是我们自己说了算。”杨大爷说,由院落“三驾马车”(党支部、议事会、院委会)成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上与政府沟通,下与社区居民沟通,在改造中真正实现由业主自我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

去年8月,成都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明确,抓好精准扶贫,以深化北城改造为龙头,全面推进老旧院落、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有机更新,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为低收入群众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日前结束的成都两会上提出:作为“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重头戏”之一的老旧院落改造在2016年将把960个老旧院落列为改造范围,中心城区将完成1.6万户棚户区、550个老旧院落改造,通过打造开放型街区,“提升城市通透性、人情味和微循环能力。”按照规划,至2017年,成都将基本完成五城区范围内的1500个老旧院落改造。

“成都通过‘放权于民’改造老旧院落,探索出了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西南交大城市管理专家表示,“这有助于打破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提升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和人文环境。”

通过改造,院落居民实现了从漠不关心到理解支持、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

“过去,红光苑楼栋前的公共区域被住户开辟成私家菜地,道路狭窄,救护车、消防车开不进来,多次耽误老人送医,一到下雨天更是排水困难……”说起以前的院落环境,在这里住了20多年、77岁的红光苑居民顾光钊连连摇头。

培华社区杨剑鸿介绍,红光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当时国营万人大厂红光电子管厂的职工宿舍,被誉为“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然而,随着2000年红光电子管厂破产,这里成为一个无主管单位、无物管的院落,环境“脏乱差”、盗窃频发等问题日益凸显,居民一度怨声载道。在成华区,因为大量国企搬迁后,就有609个无主管单位的老旧院落(含148个三无院落),群众整治愿望十分强烈。

如今,在红光苑小区入口别具特色的长廊两壁上,展示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人生产场景,饶有趣味。院内墙面、路面崭新,休闲长凳、健身设施、“连心驿站”活动场所等与新修小区无异,但又体现了红光小区独有的历史沉淀。

在改造过程中,成都市要求“放权于民”,提出“改不改,群众说了算;改哪里,群众拿主意;好不好,群众来评判”,并推出“以奖代补”,坚持“一院一策”,由院落群众组织协商决策,业主表决和监督,使得老旧院落改造顺利推进。

成华区房管局副局长李冕说,老旧院落改造采取“居民点菜、政府埋单”,通过改造,院落居民实现了从漠不关心到理解支持、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改造后的老旧院落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红光苑自管小组成员范连生说:“现在改造后,居民自管小组承担了物管的功能,居民交物管费的积极性也上来了,收缴率达到90%,小区后续维护有了保障。”

截至2015年底,全市纳入全年改造目标的944个老旧院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全部建立自治组织并完成硬件改造,并创新性地建立了物业管理和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机制,实现了“硬件+软件”的双提升。 (原载2016年2月1日《中国经营报》有删节)

原标题:成都力推老旧院落改造 破解城市二元结构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