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让绿水青山常伴身边

2016-03-04 10:17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我是地道的成都人,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沟渠里鱼虾嬉戏,水流清澈见底。看到市委、市政府专项治理黑臭河渠,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清清河水伴身边,对于市民唐睿而言,不再只是梦想。

“现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和家人经常去龙泉山上爬山,有青山相伴,放松地融入大自然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让心情更加愉快。”成都的青山是市民王黎军一家人心中最佳的净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让成都市民乐在其中,成都拿出了最坚决的态度,做出了最迅速的行动,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尽最大努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修复,努力让绿水青山常伴市民身边,让宜人成都永续生态之美。

200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

基本完成截污措施

“自2013年成都市被列入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全市进一步完善了市域范围河流水量配置格局,科学制订水量分配方案,优化中心城区环境用水调配机制,打通中心城区环境用水通道,启动中心城区重点河道环境用水通道建设,确保环境用水高效利用,改善城市水景观。”在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成都水环境治理的“行动路径”立即跃然眼前。

在河渠污染综合治理的“攻坚战”中,成都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全市深入实施城乡水环境治理,200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基本完成截污措施,治理下河排污口4411个,新建污水管网680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74座,关闭或整治养殖场527家、排污企业364家。全市投入(试)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站)248座,日污水处理能力338.28万吨。开工建设中心城区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项目,顺利推进污泥处理厂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检测中心城区排水管网1500公里、疏淘2930公里,整治病害井盖1200座。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为让清清河水常伴市民身边,我市将继续巩固城乡水环境三年治理成果,深入开展中心城区下河排水口,徐堰河、柏条河流域下河排水口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启动新都、郫县农村污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强化已治理河渠日常管护,加大断面水质监测超标扣缴力度,加强巡查,杜绝日常排污,逐步健全城乡水环境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完成中心城区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改造,出水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标准(总氮除外),加快推进中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以及污泥处理厂建设前期工作都与民生实事息息相关。”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启动中心城区排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和排水深隧系统规划研究工作,并结合排水管网普查结果加快实施病害管网整治工作。同时,完善中心城区中水回用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

“两山”环抱 构筑生态屏障

夯实绿色生态本底

“良好的生态本底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具有涵养水分、改善生态的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市将加快推进“两山环抱”生态屏障建设,按照《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龙泉山脉生态提升工程(省市共建),拟用3-5年时间,完成10万亩的改造提升和景观景点打造工作。届时,将新增森林面积10.06万亩,提质森林面积3.3万亩,龙泉山脉森林覆盖率将提升8.75%,由现在的51.04%提高到59.79%。

“龙门山的生态保护工作,将通过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申报建设为主要抓手。”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园拟规划形成“一带、两区、一基地”的空间结构,包括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规划建设面积约为1616平方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在龙门山脉,首要的效果是保护了大熊猫,更大的意义在于保护了这片区域内的所有动植物,保护了龙门山这个成都生态屏障。”此外,记者了解到,我市还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通过建立天然林总量管理制度,对274.8万亩国有林和集体公益林实施森林管护,对103.1万亩集体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加大公益林人工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同时,还将积极协助天府新区兴隆湖等湿地公园申报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启动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并认真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

本报记者 胡清 王琳黎

原标题: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让绿水青山常伴身边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