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稿源  »  正文

双核共兴 一城多市 成都城建攻坚进行时

2016-03-11 12:33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马兰

二环高架路南三段。(郭晋玥摄)

人民网成都3月11日电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早在今年2月25日,成都市发布的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方案,就刷爆了成都市民的“朋友圈”。

根据最新方案,未来成都不仅将建成规模近18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县县通轨道”,还将建成“二环十射”铁路运输网,打通多条对外铁路大通道,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揽入“8小时快铁交通圈”。更令成都市民惊喜的,是丰富多样的轨道交通实现方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铁,还包括有轨电车、公交化运营的市域铁路,甚至还可能建造“成都造”磁悬浮线路。

轨道交通加速成网,仅仅是成都城建攻坚行动中的一环。以即将发布的《城建攻坚2025规划》为蓝本,成都提出:着力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地下地上并举,市区两级联动,整体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让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关键是要统筹好城市的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形态是城市的脸面,业态是城市的骨架,文态是城市的气质,生态是城市可持续成长的本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表示,站上“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成都将围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一尊重、五统筹”重大要求,坚持尊重规律、集约发展、统筹推进,着力增进市民获得感,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天府新区兴隆湖。(郭晋玥摄)

兴“核”成“市”:顶层设计更全面

从天府广场出发一路向南,在28公里外的天府大道南延线一侧,就是水域面积约4500多亩的兴隆湖。春日暖阳下,兴隆湖碧波荡漾,与沿岸的盎然春意融为一体。

在兴隆湖畔,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同样生机勃勃:环湖路、环湖景观带、天府创新中心企业总部等项目陆续完工;新金融中心、创新孵化中心等产业载体的建设也正加班加点。

这里,被视为成都创新发展、产业提效的核心所在,将担当起“引擎”重任,推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快速发展为“牵引”成都发展的两个“极核”之一。

另一个极核,则是已有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产业基底的中心城区——2015年召开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提出的“极核牵引”发展思路,将“双核”概念首次引入公众视野。

2015年11月4日,《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为“双核”勾勒出更为清晰的模样: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68个特色镇+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中心城区“双核共兴”,龙泉驿、新都、青白江、温江、双流、郫县、新津、都江堰8个卫星城则将“独立成市”。

《规划》明确要求:在卫星城,步行10分钟可以享受公共服务,可以抵达公园、也可以达到公共交通站。同时,需新建或扩建的医院、学校和大型文体设施将积极引导向卫星城布局,卫星城的文化、体育设施和主题公园、城市绿地等建设规模也将扩大。

成都希望,通过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增强综合承载力,打造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卫星城,能够力破传统“摊大饼”规划带来的诸多“大城市病”。

发布于“十二五”收官,立足于“十三五”起点,这份酝酿了整整两年半的崭新规划,被决策层视为“指导全市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让成都跃上新的发展起点。

一个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城镇形态格局,即将呈现。

“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成都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新起点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规划。”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称,要结合特大城市的特点,以做总规划的思路,统筹谋划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和服务功能完善,进一步找准努力方向、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

地铁四号线 通惠门站点施工。(罗凯摄)

兼“城”顾“乡”:统筹雕琢更精细

3月2日,住在成都市金牛区北站西二巷的刘大爷,迎来一个惊喜:成都市规划局公示了成都城北铁路局片区的改造规划。

根据公示内容,该片区拟按“小街区规制”提升打造,增设两条对外开放的南北向道路。其中一条路,将穿过原来的“大块头”社区——铁路运输学校,垂直接通西一巷、西二巷和西三巷。这意味着,将来刘大爷去位于北站西一巷、直线距离仅500米的北站小学接送孙女时,不用再绕行半小时之久。

而这份规划,也被媒体称为成都发布的“首个依据‘小街区规制’的旧城改造规划”。

萌芽于2015年的“小街区规制”,从通俗意义上讲,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唐晓东说,“小街区规制”将在引导用地混合使用、提高居民生活便捷程度的基础上,塑造宜人城市空间,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提高交通通畅程度。

这意味着,成都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摒弃“摊大饼”式的粗鲁,强调对城市细部的精心打磨,增进城市的通达性和人情味。

目前,《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出台,9个试点也将陆续启动建设,计划到2020年,要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

被精雕细琢的,不只是城区。在2016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被写入“城市空间布局”一节,“城”与“乡”,在这里无缝弥合。

既要弥合差异,也要因地制宜。围绕村居特色,成都总结出“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规划建设模式: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

如今,100余个幸福美丽新村正陆续建成。美如画卷的川西林盘中,村民们享受着与城市不相上下的基础设施配套,却仍“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地铁2号线龙泉段。(罗凯 摄)

由“表”及“里”:地上地下更通畅

在成都市建委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处负责人房青川看来,成都要开设磁悬浮,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房青川说,去年12月,中国首条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和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商业运营示范线在高速测试中跑出了103千米的时速。今年1月,这条线路在长沙开始正式试运行,成为世界上第三条商业运行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线路,这也是目前全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线路。“而这条线路的核心技术,就是由西南交大提供的。”

据悉,目前,成都市建委、规划局、经信委、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已经就“成都开通磁悬浮”展开论证研究。

与磁悬浮相比,近在咫尺的地铁更令人期待。根据计划,2016年成都在建地铁项目总里程预计将达376公里,创历史新高。

根据最新一轮的轨道交通线网修编成果,成都中心城区将重点强化贯穿市中心的地铁快线、加密城北区域线网,建成总里程约544公里的19条线路,形成“双环加放射”的线网结构;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则将规划15条线路、总规模达900公里的骨干线网,其中直管区内线网里程达313公里,形成“矩形加方格网”线网结构。

到2020年,成都将实现地铁建设及运营“650+”里程、每年投运两条线路的目标。这意味着,未来成都核心区域,绝大部分市民步行15分钟以内就可到达地铁站。

如果说轨道交通建设,将为成都打通市域交通的“任脉”,那么正低调推进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则将打通城市良性发展的“督脉”。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综合管廊建成之后,所有新增管线可直接进管里面增加,不用再到处破土施工。

在高新区大源组团的地下,成都市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已经悄然成型。这条宽11米、高2.2米的综合管廊,构成一个回字形,面积为5.5万平方米,能整合集纳周边18个开发地块敷设的水力、电力、通讯管线。

这条投用两个月的“共同沟”,奠定了大源组团未来的城建新面貌:管线维护不再需要“开沟破路”,不仅大大节约维修经费,对扬尘治理、城市面貌,乃至“海绵城市建设”都有极大助益。

根据今年2月底刚刚出炉的《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都中心城区将有望形成“一环、十射、多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而天府新区则规划形成“四横三纵九片”的综合管廊系统布局。(记者 陈曦)

原标题:双核共兴 一城多市 成都城建攻坚进行时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