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保底没有让风险消失,只是让风险从制片方转移到了发行方头上了。电影市场现在这么火爆,必然会产生投机行为,票房保底也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这是市场行为,并不能去做对错评判,你只能说这并不具有专业精神,不是一个专业电影工作者该做的事情。——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
何为“票房保底”?
制片方与发行方的对赌!
发行方通过对于一部未上映的影片进行票房预估,并与制片方协商达成一个票房承诺。发行方提前支付给制片方预期收益。这样,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这个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当实际票房超出原定保底数字的话,那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票房保底”也叫“保底对赌”。影片“保底对赌”,从签有保底协议的作品来看,不是有大牌的导演坐镇,就是有阵容强大的演员团队,或者是强大的IP作为支撑。制片方和发行方的保底协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私密的,不会对外公布。
今年暑期档
共5部电影参与“票房保底”
影片 保底票房 目前票房
《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 4亿元 3.36亿元
《绝地逃亡》 10亿元 8.88亿元
《封神传奇》 10亿元 2.83亿元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4亿元 1.50亿元
《盗墓笔记》 10亿 9.85亿(截至8月31日)
(5部电影中只有《盗墓笔记》还在个别影院有放映场次)
2016年暑期档已经结束,截至8月31日,今年暑期档未出现一部过10亿的电影,“烂片云集”“市场萧条”“票补降温”成为今年暑期档的关键词,除了这些,其实今年暑期档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5部通过“票房保底”形式上映的电影均以保底失败告终,票房保底案例从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示范效应之后,已经成为电影圈一种普遍的投资方式,今年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成都商报记者进行调查采访。
前车之鉴
《叶问3》:“保底发行”成票房造假的导火索
业内人士称,“票房保底”似乎是具有“赌博”性质的保底发行,对于发行方来说,高风险与高收益同行。像《叶问3》等输得很惨淡。《叶问3》因为票房造假被相关部门通报,之所以票房严重造假,便因为《叶问3》保底10亿元的导火索,并演变成一场资本游戏。《叶问3》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控股有限公司系上海快鹿旗下公司(《叶问3》投资方)。票房的不及预期,导致了《叶问3》在上映期间买票房的行为,相关方以营造票房高涨的现象,从而让公司旗下的金融产品在资本市场获益。
“记得我们那时开会的时候,施建祥(快鹿集团创始人)喊出30亿的目标。就是金融公司(快鹿集团)乱搞,然后大家对这个片子开始抵触。”日前,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叶问3》发行公司大银幕前工作人员,目前大银幕公司已经解散,这位工作人员透露当时“买票房”的详细过程,“当时我们的工作就是前期找影院签合同购票,当时以为发行负责签约影院购票,然后观众由快鹿集团旗下金融公司负责装满,当时就形容这个事情叫,发行负责编篮子,篮子里面鸡蛋(也就是观众)由金融公司解决,当时大家理解金融公司肯定有新的金融产品推出,然后搭载起电影票进行活动,但是一直到电影快上映,金融公司那边说根本没法,最后就把所有签约合同作废。然后去影城解约,其实这一系列的过程,发行公司都很被动,基本没有主导权,但出了问题,又是让发行背锅,作为影院来讲,到手的钱,肯定不愿意退出来,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买票房事件。”
这位工作人员感慨,“金融公司称会负责找观众,但是明显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但又一直吹嘘,反而质疑我们篮子编得不够大,所以到后面,所有的幻想破灭时,已经没法收场,但给影院的钱又不能白白损失,不专业,没玩转,结果把自己玩没了。”
业内分析
“票房保底”或引来票房造假造成电影经济泡沫
对于“票房保底”,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票房保底”其实一种参与投资的方式,“票房保底”也可以算一种投资,有点像对赌协议。保底投资的风险比较大,虽然整个电影制作风险也挺高,但保底的风险会更高,因为一般来讲电影保底的额度都比较大。
陈少峰直言,“票房保底”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些人为了保障票房总数会采取票补或者直接买票,所以有保底的电影一般票房都偏高。去年很多电影有票补,票补来自于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和网络售票公司等方面,保底所占的比重只是一小部分。至于保底对于电影行业有无负面影响,要看它采用什么手段。如果保底公司只是采用票补形式,那其实跟其他方面的票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果他是采取买票方式,这就是造假,这和票补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两者都会造成一定的电影经济泡沫的出现。”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表示,“票房保底”本身就有对赌冒险成分在里面。现在一个片子进入市场后,它的风险预期和收益率都是很难预测的。但是会有一些表面的东西可以代表市场的收益率,比如导演和演员阵容等,如果这些东西都不错,保底方就会觉得这个片子肯定会大卖,就事先采取一个比片方预期票房更高的额度进行保底,如果票房事实上超过了这个额度,他就赚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就赔了。这种做法跟片方来说就没关系,因为片方收入相对比较稳定了。比如一个片子投资是五千万,预测盈利是一亿五千万,如果保底方愿意给一亿八千万,这就超出了三千万,作为片方来说,就愿意保了。保底方出了一亿八千万,如果最后只到了一亿五千万,那么就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