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使命 成都担当

2016-09-12 07:17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 本报记者 张全能 摄

今年4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成都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对历史和城市负责的态度,深刻认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新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勇担使命、奋力前行。

新起点,新机遇,新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为什么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成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怎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瞄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确立的主要任务,成都将从城市空间、城市动力、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民生、城市治理等方面,抓住历史机遇,保持发展定力,提升综合实力,合力而为,迎头而进,让梦想照进现实。

使命,就在前行的脚下;目标,就在不远的前方。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

今年4月国家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提出要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成都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对历史和城市负责的态度,深刻认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新的历史使命,要坚定不移地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勇担使命、奋力前行。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面向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成都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成都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成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全方位开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成都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政策资源;有利于成都进一步增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与绵阳、德阳、眉山等成都平原经济区城市产业互动、功能互补,与重庆、西安、昆明、贵阳等西部城市协同发展,助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建成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主要任务

加快建设“四中心”“一枢纽”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服务业核心城市;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和国家门户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提升对外交通、通信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高铁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区域通信枢纽城市。

怎么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空间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建设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

城市空间是城市发展战略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必须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升城市工作的全局性。成都将适时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双中心、从圈层状向网络化的战略转型,推动空间结构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和生态容量相适应,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格局。

构建网络城市群

构建网络城市群就是要按照“双核共兴、一城多市”拉开城市发展架构。 “双核共兴”,就是同时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两大极核,着力构建“哑铃型”城市形态;“一城多市”,就是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建成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的卫星城。同步推进小城市、特色镇建设,连片推进“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按照小街区规制,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卫星城统筹规划控制街道宽度、路网密度、用地尺度,完善生活配套,形成相互融合、脉络通畅、宜业宜居的有机小街区,提升微循环、增强通透性、体现人情味,延续城市发展文脉。

构建大都市区

构建大都市区就是要顺应大城市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成都将深入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首位城市责任担当,提升成都平原城市群“1+7”城市联动发展水平,形成大都市区格局。

推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将积极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成渝“双核”作用,推动建设国家级成渝城市群;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引领带动西部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支撑区和重要增长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向西开放门户城市。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大通路、促进大开放是关键。成都要深入实施城建攻坚2025规划和城建攻坚行动,加快构建“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打造畅通西部、联接全国、通达全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打造国际空港枢纽城市,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争取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架设通达全球的空中丝绸之路;深入实施“蓉欧+”战略,加快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构建贯通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把高铁建设作为巩固城市战略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148”高铁交通圈,统筹建设“二环十射”铁路网,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完善“三环十三射”高速路网,推动形成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打造国家区域高速公路枢纽;深化与重庆、武汉、泸州、宜宾等港口的合作,构建通江达海的铁水、公水联运系统;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推动地铁、市域大铁、有轨电车等多网多制式融合,建设轨道交通大都市区;着力打造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畅通信息通路,提升信息集散能力,巩固成都西南地区骨干网络枢纽地位,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城市动力

培育和转换城市发展动力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成都当前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

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新引领行动,按照“12345”的总体思路,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重点聚焦基础性、关键性科学领域,增强城市基础科学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世界一流创新企业;突出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建设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持续办好“菁蓉汇”“创交会”,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打响“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的城市名片。

依靠改革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成都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加快“放管服”改革,统筹抓好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统筹城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完善改革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

实施高水平双向开放

“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成都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要以建设自贸区和实施“蓉欧+”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自贸区重在探索内陆地区畅通国际贸易的新机制,打造具有“一带一路”特色的内陆自贸区;“蓉欧+”战略重在打造成都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拓展国际国内物流“两张网”,带动贸易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聚集和国际产能合作。要吸引更多国际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来蓉发展,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产能合作和重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中韩、中德、中法以及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打造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创新合作的示范标杆。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争取设立更多驻蓉领事机构,发展更多国际友城和友好关系城市,申办更多有影响的会展活动、文化交流、体育赛事。

把人力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第一资源

尊重和顺应特大城市人口发展规律,统筹城市空间、产业和人口布局,通过产业调整升级引导人口结构优化,通过公共服务政策调整人口流向,确保城市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与城市发展需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科学把握城市人口变化趋势,合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有序引导人口就近向卫星城、小城市和特色镇梯度转移。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企业家队伍和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等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高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等各类人才在蓉发展,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城市经济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成都要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抓住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经济实力。

做强投资这个发展的底盘

重点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工业投资的重要性,提高工业投资比重,加强技改、研发等领域投资。充分发挥市场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扩大民间投资。抓好招大引强和项目促建,强化项目包装策划,瞄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项目,大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城市强盛的根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和能动轴。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要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以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和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成链条、成集群发展,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努力掌握产业链高端和核心技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完善工业空间布局,以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经开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工业发展走廊,形成“3+N”的工业发展格局。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加强项目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保持工业发展良好势头。

优化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

深入实施服务业发展2025规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推动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打造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重点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购物天堂、国际会展名城。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深入落实统筹城乡2025规划,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加强农业用地综合整理,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试点。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升农业组织化、品牌化、资本化水平,推动农业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

中心城区要深入推进北部城区等重点区域有机更新,调整优化传统产业,适度发展都市工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实现“繁荣在主城”的目标。

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市)县要加快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主要承载区,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实力在新城”的目标。都江堰市要着力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三大开发区中,成都天府新区围绕“大创造”定位,加快“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打造西部新兴增长极。

直管区要突出抓好成都科学城、天府商务区和产业合作园“三大板块”建设,加快天府新区西区产业园和新兴产业园发展。

成都高新区围绕“大智造”定位,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揽,加快空港经济区和生物城规划建设,提升南区、西区水平,统筹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培育千亿产业集群。

成都经开区围绕“大车都”定位,以汽车整车制造和智能装备为龙头,抓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做大汽车产业集群和智能装备产业规模。

城市文化

传承和繁荣城市文化

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城市实力靠经济,城市品位靠文化。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

进一步提炼成都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高度凝炼,彰显着城市的特色风貌。

近年来,成都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和弘扬了城市气质中蕴含的创新创业、敢拼敢赢的内在基因。

成都市民激情工作、快乐生活,体现出张弛有道的生活智慧,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按照文化传承、时代精神、成都特色,进一步提炼成都的城市精神。

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

历史文化是城市永远搬不走的“不动产”,尤其要注重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历史古迹和东郊记忆等现代工业文明的保护,推动古蜀文化遗址、“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优秀历史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代代传承下去;要高度重视城市街区和建筑打造,在规划建设中充分融入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突出抓好“成都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承载文化记忆、富有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和文化景观,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彰显城市现代文化魅力

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国际非遗节、诗圣文化节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世界文明交融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和音乐产业,以音乐传媒、文博旅游、动漫游戏等为重点,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加快推进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露天音乐广场、奥体中心、杜甫千诗碑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增添几个重大文体设施,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