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桥头,一座仿古小院掩映在府河边的浓密树林中,这里肩负着金牛区人民北路、抚琴、荷花池街道辖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接纳处理任务,日均压缩垃圾120吨左右,每天都有环卫工人骑着电动垃圾清运车进去倾倒数百车次;除了压缩机旁偶尔散落的一些垃圾,这个约篮球场大小的院子空荡得连一片落叶也看不到,再加上冬季天冷,只有站到压缩机旁才能闻到一丝异味。若非路人能看到里面有两台两层楼高的垂直压缩机,这座压缩站仿佛在闹市区“隐身”了。让这座压缩站练就一身“隐身术”的人就是西北桥生活垃圾压缩站的女站长王勇。
不想被人嫌脏
必须确保基坑内的垃圾及时被运走
49岁的王勇自31年前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以来,从未离开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一线。2009年成为金牛区唯一一名垃圾压缩站女站长后,西北桥生活垃圾压缩站(简称“西北桥站”)就成了她的脸面,“都几十岁的人了,不想听到哪个说我们臭,嫌我们脏。”
让垃圾压缩站“隐身”,并非易事。西北桥站每天24小时运行,9名场管工分成3个小组按“三班倒”排班。他们每天除了要指挥数百车次电动垃圾清运车(以下简称“小车”)进场倾倒、压缩上百吨垃圾、配合18车次全封闭垃圾运输车(以下简称“大车”)将压好的垃圾运走,还要清掏压缩基坑、冲洗厢体、打药除臭、监督进场三轮车辆超高冒载问题整改、保养清洁机械设备……
作为全站唯一一个管理员,王勇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她的最大工作难点在于如何让每天的数百车次小车与18车次大车运行节奏精准对接,确保上百吨垃圾在两个6.5吨的基坑内有序流转。
王勇解释,整个垃圾的清运处置过程为:3家环卫公司的上百辆小车从街面、小区、企事业单位等处将垃圾收运到西北桥站;该站将垃圾压成6.5吨一堆之后,由另一家环卫公司的大车运至西华压缩站进行二次压缩;然后再将垃圾运到祥福电厂或九江电厂,用于焚烧发电。虽然整个西北桥站占地800平方米,但真正容许垃圾堆放的空间只有两个基坑,总容量13吨。小车陆续进场,必须将垃圾倒进基坑;每坑压满之后必须由大车立即拉走。这样才能确保垃圾不撒漏、不堆积,造成二次污染。“整个清运链条都是动态的。压缩机铆钉被顶断了啊,老鼠把电线咬断了啊,大车堵在路上了啊……任何一个环节配合出差错,都可能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垃圾积压。”
为掌握垃圾流转节奏
给合作的垃圾运输车“打记号”
所幸王勇有个“好帮手”——金牛区城管局垃圾中转站进站车辆综合管理系统。在金牛区,进入压缩站的小车必须依次排队入站,并且实行“一车一卡一杆”制,操作模式与普通汽车进入停车场相似。每名驾驶小车的环卫工人都有一张卡,进站时必须先刷卡,系统接收后,挡板自动升起;挡板后方就是一个地板式电子秤,小车在上面停顿数秒然后驶过,系统就会自动获取计重结果,挡板下降;系统管理界面上自动显示相应的时间、卡号、司机姓名、所属单位、车型、毛重、皮重等信息。记者从市城管委了解到,这样的“自动称重系统”是成都“智慧城管”的重要发展内容之一。
尽管有这个系统帮忙,王勇依然需要“随时动脑壳”,每天最担心的都是“大车回不来”。她刚任站长不久就遇到一次。由于后端环节出问题,大车迟迟不来,上百辆小车集聚在西北桥站院内院外。大冬天里,有的环卫工人在室外冻着等了十多个小时,周围居民也怨声载道。几乎所有的质疑和抱怨都投向了王勇,她却只能一边反复打电话问情况、催大车,一边指挥小车有序停放。到了晚上“要面子”的她急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哭一场。直到晚上十点过,大车终于来了,西北桥站的运转才逐渐恢复正常。
从此,王勇养成了“盯大车”的习惯。正常情况下大车在西北桥站和西华压缩站之间来回需要一个小时。综合管理系统接入了西华压缩站的实时监控视频,让王勇随时可以看到西华压缩站的情况。“如果大车进站出现排队情况,我就打电话问对接我们站的驾驶员‘开到哪儿了?能不能按时回来?’如果不能,我就得请环卫公司另派大车增援。”为了方便辨认,王勇还在专门对接西北桥站的四辆大车车头各贴了一张反光条。
每天都在“动脑壳”确保西北桥站各项工作准时推进的王勇,自己的上下班时间却不怎么准时,几乎每天都在站里工作超过十小时。
对管理成效有信心
欢迎考察组随时参观
尽心尽力的付出也给王勇带来了成就感。不但她个人曾荣获过成都市劳动模范;有外地考察组来金牛区考察生活垃圾压缩站环卫作业模式时,西北桥站也经常被选为考察点位。曾有参观者质疑,西北桥站是因为要接待考察组才提前打扫得这么干净。王勇只回应了一句,“欢迎随时参观。”
事实上,金牛区城管和园林局车队检查组每天都会轮番巡查辖区的8个压缩站以及进站小车的规范操作情况。记者采访时,正好遇到检查组来西北桥站。两名督查员下车后,径直开始拍照取证。场管工邱国良和罗家高仍然旁若无人地做着各自的事。“长效管理,贵在坚持。大家各做各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了,就没什么好怕的。”王勇对自己的管理成效有信心,督查结果也印证了她的说法。督查员唐庆华告诉记者,西北桥站的日均垃圾处理量在金牛区的8个压缩站里处于中上水平,卫生情况和操作规范性一直名列前茅。
一个小时后,进场的小车逐渐多了起来。王勇戴上毛茸茸的鸭舌帽,走出办公室,帮忙维持小车排队秩序。按照规定的作息,此时正好是她的下班时间。
成都晚报记者 薛欢 摄影报道
原标题:每天确保上百吨垃圾在两个6.5吨的基坑内有序流转 爱动脑筋的她让闹市区垃圾压缩站“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