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发展新动能2.5产业是块巨大蛋糕
——专访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尹柯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结算、物流等2.5产业。”为什么成都要提出发展2.5产业?成都2.5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成都应该如何发展2.5产业?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尹柯。
说前景
2.5产业是块巨大的蛋糕
“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甚至最近火热的共享单车都算是2.5产业。”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尹柯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以实例的方式这样介绍2.5产业。2.5产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是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不仅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的管理中心职能,还有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的运营职能。
“产业关联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性高”“创新能力强”,他用这4组短语来概括2.5产业的特点。2.5产业是块巨大的蛋糕,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5产业在升级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是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集中反映。
“成都加快2.5产业的发展是必然,而非偶然。”大力发展2.5产业,促进成都服务业以及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2.5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是成都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的必然要求。
谈优势
成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成都2.5产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成都在金融、信息服务、会展、总部经济等领域处在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新兴行业和业态发展势头较强。他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成都服务贸易同比增长20%,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56%,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成都网络零售总额超过1100亿元。另一方面,成都在科技金融、创业孵化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发展活跃。
“但是成都2.5产业的发展总体较为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成都2.5产业的整体规模偏小、产业能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素配置不优等四个方面。他以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举例,其规模占GDP比重不足30%。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约占GDP的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成都缺乏能够服务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企业和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品牌。另一方面,成都在“互联网+”等跨界合作模式和业态的创新显得不足,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创新的意愿不高。同时,投入产出效率与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提建议
发展2.5产业要齐头并进
“成都加快发展2.5产业要齐头并进、全面着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以及其他2.5产业,健全2.5产业的产业链。”要将2.5产业作为促进成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的重要力量。同时,还应该围绕2.5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出台精准扶持政策,促进2.5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尹柯表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设联通世界的国际空港枢纽与面向泛欧泛亚地区的国际铁路枢纽,着力构建以成都为西部共享枢纽的“空中物流网”和以成都为亚欧中转枢纽的“陆上物流网”。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要深入实施“经济证券化行动2.0”,加快引进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等金融法人机构,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教育科研机构汇集高地和科技人才高地,打造科技研发孵化大平台,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技术转移服务,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级。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要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大集团的管理总部以及研发、销售、采购、营运、物流等功能型总部,积极培育一批综合竞争力较强、创新能力领先、服务全国和全球市场的本土总部企业,全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
同时,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生产性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设计等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国际运输、技术转让、设计咨询等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节能技术、节能咨询、环保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2.5产业的产业链。
本报记者 杨富 实习记者 刘金陈
原标题:抢占成都2.5产业先机 传化公路港二期下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