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首家照相馆 记录四川总督的外交故事

2017-06-21 07:14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档案馆保存的民国老照片。

1916年开业的成都总府街“德义厚”照相楼摄的夫妻合影。郑光路供图

摄影会摄其魂魄?洋人的奇技淫巧?

清末,随着大量外国旅游者、传教士、侨民到来,摄影术开始进入成都。

距今160年前,法国人发明照相术以后,图像时代就开始了。因为很合慈禧太后口味,照相业才会进入内陆的成都。

早期的照相馆收费昂贵,主顾多为官绅富人。到1908年左右,成都已开设几十家照相馆,收费大幅度降低。

成都开业的第一家涤雪斋照相楼在桂王桥南街,门面窄小,营业状况不佳。巴蜀文化专家郑光路表示,成都真正的第一家照相馆应该是开业稍晚的鑑容照相馆,由吴焯夫的大徒弟张纪常开设。

成都档案馆保存的民国军人一家老照片。

逸事/

中体西用

吴记并非照相而是“写真”

根据宣统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成都市“照相者以恒隆当吴焯夫之照相楼为最早。”

1904年,在桂王桥南街,一楼一底收拾紧凑的房子里,吴焯夫老先生开设了一家名叫涤雪斋的照相楼。在未开照相楼前,他就在成都平安桥天主教堂工作。那段时间,一位法国的传教士送给他一部六寸三脚架照相机,倒腾倒腾,他便学会了这一西洋技艺,准备自己单干。他以湿片给顾客拍照,然后方格放大,画成肖像。绘画写真和照相留影相结合,俨然“中体西用”。

四川省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涤雪斋对外并不是主营照相,只是主管“画真子”即就是画肖像。不同于以前宫廷里画师画像,需要被画者一直端坐在画板前,吴焯夫写真先用“水片”把相照下来,然后再对着相片,使用方格放大绘画法。需要的工具则是一纸盒的碳粉和一支干毛笔,一笔一笔地慢慢临摹出来。

“通常一幅肖像要画半月左右,画像一般两公尺长,一公尺宽,画出来的人有真人的七八分像。”刘孝昌介绍,写真一般都是有钱人画来留给后人挂在神龛上以供香拜。师傅吴焯夫负责画像,徒弟张纪常帮助画衣服,衣着的绘画没有面像那么严苛,大体看着像就行。

写真这种“拍照”有优点也有缺点。人脸部的麻子、皱纹、黑痣等就能被吴焯夫抹掉。但是画笔毕竟没有相机成像精准,客人拿到后总会有点不满。“吴老先生,怎么我眼睛变小了,能不能画大一点?”“吴师傅,我的鼻子是不是整歪了?”要是顾客有了修改的要求,给吴焯夫添点钱,就能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原标题:成都首家照相馆 记录四川总督的外交故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