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8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四川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寄予厚望。
6月5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川农业如何由大做强?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还印发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十大行动方案,为四川建设农业强省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
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6月上旬,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在成都召开,成都农业农村改革成绩再次受到肯定。
在农业农村改革这个全局性的大进程中,成都多方探索,从明晰产权、稳定产权、完善交易、规范流转、强化保障等方面构建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探索积累了系列让全国瞩目的“成都经验”。
“新五权”改革
推进农村产权确权 全市发证900万本
金堂县三溪镇长林村顺意生猪专业合作社的黄蓉拿到了一笔贷款,用这笔钱购买的猪仔补满了新建的猪舍。不同以往的是,黄蓉的这笔贷款,抵押物正是她经营的标准化养殖场。按照成都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成都市农发投下属产担公司探索开拓针对“新五权”抵押融资担保业务,养殖场这样原本不可抵押的资产,帮黄蓉拿到了贷款。
“新五权”改革,是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走向纵深之举。在全面完成农村“六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集体资产股权)确权基础上,2015年开始又深化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济林木(果)权等“新五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到2016年底,全市基本实现农村产权“应确尽确、应登全登、应颁尽颁”,累计颁发各类农村产权证书近900万本,颁证率达到99.9%。
创新经营方式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建立近万家合作社
崇州市兴隆镇顺江村5组的村民王志全估计,今年的收入将突破百万元。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他打理着合作社的3500亩土地,女儿也自愿接班,成为新一代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的收入,正是“崇州农业共营制”结出的果实。
成都多方式、市场化放活土地流转,规范流转方式,让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内生动力。截至2016年末,全市土地流转面积452.5万亩,流转率达到56.7%。土地流转起来,经营主体自然发生变化。近年来,成都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92家、农民合作社9684家、家庭农场3857家。
在创新经营方式方面,成都重点探索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以及“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土地预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组织,2016年全市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148家。
完善金融服务支持
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试点 建起农贷通融资平台
67岁的陈世清是冉义镇共富村村民,8亩地都流转给友良种植合作社。“我们只交3元的保费,就可以保障每亩1000元的租金,安心多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农村产权流转市场风险。据悉,这样的保险模式今年将扩大到整个成都市,按照区县不同,市级财政承担保费的50%或80%。
近年来,成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通过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农村产权抵押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政策性农业保险资金、农村产权收储公司,同时落实和配套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价格补助等政策,有效防范农村产权流转市场风险。2016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的风险保障资金超过9亿元,各类补贴资金超过40亿元。
在完善金融服务支持方面,成都推进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创新建立“风险分担、快捷高效、应贷尽贷”的“农贷通”融资平台,有效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市场;探索开展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延伸到村,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进一步扩大产权抵(质)押范围;在全面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地方特色险种11个,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金额186亿元,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13.6亿元。成都商报记者 李秀明
原标题:“成都经验”让全国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