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
崇州余花龙门子:恢复性改造川西林盘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这就是我心中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凡是到过崇州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以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川西民居特色风貌塑造为特色,群安村余花龙门子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特点,诠释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
川西风情 百年祠堂仍保存完好
4月的余花龙门子美得令人炫目。从成都出发,穿过桤泉场镇,再行约2分钟车程,余花龙门子就出现在路的右侧,绿树竹林掩映之下,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小青瓦”建筑群,院门或虚掩或洞开,写着“茶”字的招牌随风起舞,两两建筑之间的道路都是石板铺就,地上不见一丝纸屑。再深入进林盘里,农户的房前屋后开辟出“微田园”,利用空地种上应季的新鲜蔬菜,还有桃树、李树,刚谢了花,结出一颗一颗绿珍珠般的果实。
“余是当地的大姓,‘龙门子’是指当地有围墙有院门的建筑风格。”群安村村支部书记余江涛介绍说,在打造过程中,余花龙门子自始至终贯彻“修旧如旧、不大拆大建、不毁林”的原则,保持村落的形态不变、保留村落的历史文化,在道路、排水排污、公共活动场所及建筑风貌改造、配套公共设施上下工夫,真正保留下来川西民居的“原味”。目前,已历经上百年风雨的余氏祠堂、药房仍然保存完好,今年清明节,余氏宗族还在祠堂举行了祭祖大会。余江涛介绍,余花龙门子目前已经完成4期项目打造,有142户共400多人居住其中。
产村相融 农户家门口上班
千亩红提、千亩金银花、千亩荷花……余花龙门子布局在桤泉产业带核心区域,产村相融,大大缩短了农户的生产半径,避免了农户长途跋涉去劳作。“我们村的土地流转率已经达到90%,大部分土地已经实现规模经营,仍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也已经成为由农业龙头企业雇佣的农业工人。”余江涛认为,农户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
除了现代农业,余花龙门子通过激活农村资源,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通过农村房屋出租、抵押贷款、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合作开发等方式,撬动农民财产变现,盘活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在余花龙门子腹地,“万春老卤”特色餐饮已经成了当地的名牌,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都客流不断;在外围,“河畔人家”客栈已经在2015年11月对外营业,房源都需要提前多天预订,“初步走出了一条既注重‘保护与利用并举、文旅互动、一三互融发展’,又实现‘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之路。”余江涛透露,余花龙门子的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年年看涨,最新统计数据已经突破14000元。成都商报记者 刘友莉
相关链接
“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主要特点:
“小规模聚居”:本着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新村建设规模,一般以100户至300户为宜;各内部组团控制在20至30户左右。考虑家庭人口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统一设计不同的户型,建设“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特色民居。
“组团式布局”:利用林盘、水系、山林及农田,合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半径,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形成自然有机的组团布局形态。
“微田园风光”:对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农民在房前屋后因地因时种植,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
“生态化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林盘、田地、沟渠、水体等生态资源体系,保留生态本底,延续川西林盘特色,体现乡土味道和农村特点。
点位
都江堰柳街镇:“陶兰馨居”打造公园式农村
在都江堰柳街镇五一社区9组,这里的现代新农村小区有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陶兰馨居”。幢幢两层小楼,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小区里蝉鸣鸟叫,惬意舒适,三三两两的老人和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安宁幸福。通过统规自建模式,这里共安置了村民175户540人。而采取园区、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发展现代农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搞产业。村民们不仅生活环境好了,荷包也鼓了起来,切实体会到了新型农民幸福的富裕生活。
据了解,“陶兰馨居”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有效保护原有生态院落。在新村聚居点总平布局规划设计上,尊重原有川西林盘生态环境,注重实现场景的保护利用,使建筑群落与周边环境相生相融,同时突出风貌差异,避免单调重复和夹道布局,着力刻画独特多样的民居建筑群落风貌。
“陶兰馨居”的居民胡大爷正在打理门前的院子,他身后屋子的外墙上,贴着一封责任书,明确了他家门前的公共区域为责任管属区。“‘陶兰馨居’是统规共建的小区,去年3月份我们才搬进来。现在这里鸟语花香,但在以前却是农家自建院落,环境参差不齐。”他说,环境的改变不仅得益于原有生态院落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更得益于民主院落管理委员会的建立。以前,散居在这里的农户院落像乱堆乱倒、乱搭乱建、乱摆乱设等脏乱差情景随处可见,“公共区域的打理成为了难题。”现在基于村公资金,费用主要用于民主选举出的院落保洁人员劳动报酬的补充,居民则共同约定把每户院落门口打扫干净。此外,各院落以户为单位,划分成若干个责任区域,还建立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了自家院落自家管、公共区域专人管的工作机制。
与之配套的,是民事民议制度,并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意识。小区成立院落小组、院落业主委员会,乡村旅游协会、诗歌协会、兰花协会等,各类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同时,在小区内推行党小组对全小区全体党员负责,管委会对参与户代表负责,小区全体党员和户代表对全体住户负责的三级管理模式,自筹资金自主管理。
为了实现产农结合,按照“小组微生”理念,还在小区周围引进了百益生态农庄,建立了葡萄、蓝莓、枇杷等水果种植基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搞产业。“我们在小区内设民宿客房20余间,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社区书记左久春说。随之兴起的乡村旅游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更直接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村民们不仅生活环境好了,荷包也鼓了起来,切实体会到了新型农民幸福的富裕生活。
此外,“陶兰馨居”还按照“1+21”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标准和居民需求,配套完善了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小区内配套完善了村务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成都商报记者 董馨 摄影报道
原标题:成都“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的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