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在成都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技艺都已传承上千年(3)

2016-09-30 07:41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2015年,杜甫草堂邀请老艺人对草堂茅屋进行了大修。

C

掌墨

修房造物图纸全在头脑里

“掌墨师”是古代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的“总工程师”,掌控从堪舆选址、规划设计、地基开挖、来料加工到掌墨放线、房屋起架、上梁封顶等一系列建造、监督活动。

“相比‘专家’的称号,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工匠’,我所做的事情大部分类似于古代的‘掌墨师’。”古建筑专家、曾主持过成都琴台路改建及都江堰老君阁重建的鲁杰对记者表示。他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包含技术、艺术、文化和智慧四个层面,故分工也相当精细,“一般有掌墨师、木工、石工、瓦工、泥工、漆工,有些建筑甚至还涉及雕刻师、泥塑师……”

在他看来,由于古建筑的营造法式都是师徒间口口相传下来的,这训练工匠必须具有“人脑网络”,修房造物图纸就在他们大脑里。这一观点,记者也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找到了印证:“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演变之结果……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

鲁杰告诉记者,1962年,他便接到一个棘手的工作。“当时准备把几百间老房子从沙河坝‘迁移’到异地,所有房间必须保持原样,不得弄错一根木头。”他回忆道:“这非常考验掌墨师的技术,好的师傅可以根据一栋房子上万根木料、砖石的方位、排布,用一种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符号标画出图纸,分别作记,拆下来后,再在异地进行组装……我管这叫‘画天书’。”多年的工作中,行业中的很多不成文的“法式”都有了通俗易懂的名字或“口诀”。比如“万瓦三间”,意思是一个正三间的民居,大约要用一万匹瓦。

“这个任务让我苦思了很久,最后逐渐摸索出了门道,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天书’,完美复建了房子。”不仅如此,上世纪80年代,鲁杰还主持修复了南充的魁星楼,“当时修建于嘉庆年间的魁星楼已经出现了几十厘米的倾斜,当时的选择是要么本地修复,要么拆除后外迁修复。我检查了建筑本身,发现梁柱保存很完整,既没有受潮腐蚀,也没有蚁患,所以决定本地修复。”之后,鲁杰用摄像机从各个角度拍下魁星楼的全貌,用木材按比例制作了模型。“我在家反复研究了很久,最后决定先把楼体的瓦片拆下,减轻楼体重量,然后用千斤顶和绳索根据杠杆原理把楼体整个撬起来,发动当地老百姓捐赠废铁,塞进楼梯下的缝隙,以此矫正了楼体的倾斜。”多年后谈到这段经历,鲁杰仍然很谦虚:“这其实并非什么独门秘籍,也不能说明我多么聪明,几百年前,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子歪了也是这么修的,是民间建筑的大智慧。”

原标题:我在成都修古建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