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摄影 杨永赤
车到崇州文井江镇,像进了一个大景区。路好走,风景也漂亮。作为国家级生态镇,文井江森林覆盖率95%以上,还有天然温泉,是成都周边养生度假的好去处。国庆大假,村民们忙着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老乡,这些年生活可好?”“好啊!现在仅靠农家乐一年就能收入五六万!”57岁的朱志修答得爽快。变化从何而来?思路决定出路。该镇依托“春游、夏品、秋悟、冬泡”四个主题为载体,打造出了以怡养休闲、农事体验、山地观光、有氧运动为主题的多个精品乡村旅游品牌。
文井江的变化,是我市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生态承载力不断增强,群众绿色发展获得感持续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努力打造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草成茵、绿色出行、宜业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旅游业是绿色无污染的第三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托。以绿色发展为契机,“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将以绿色为主题,倡导低碳旅游,推行绿色消费,构建生态友好的旅游环境和生态化、集约型的旅游经济体系。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
乡村旅游已然成为我市国内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市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累计接待乡村游客4292.03万人次,占我市接待游客总人次的48%;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7.93亿元,同比增长27.14%。乡村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的背后,是我市旅游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绿色发展理念下,宝贵的山水资源、景观资源是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文井江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根据本地生物资源丰富、珍贵树木分布全境、山中有珍品牛尾竹笋和枇杷茶等优势,提出“茶竹生态镇、健康文井江”的发展理念。其中,作为全镇主导产业的天然竹笋牛尾笋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到现在已发展种植面积3万余亩,年产牛尾笋2000万余公斤,销售收益5000余万元;同时,利用牛尾笋采摘季活动的影响力,每年吸引了近10万人前来,实现旅游增收约1000万元。
不仅仅是文井江,记者了解到,国庆黄金周前4天,我市乡村旅游十分红火,青城山-都江堰、花水湾-西岭雪山、蒲江大溪谷、新津梨花溪等景区接待游客数均出现大幅增长。
严守景区最大承载量
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构建生态友好的旅游环境,还体现在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水利风景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主要载体的保护上。
日前,国家旅游局和发改委联合编制并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特别提到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如部分地区过分追求门票经济,不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人为增加保护压力,降低旅游质量。为此,规划特别提出,建立游客容量调控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游客承载量,严格限定游客数量、开放时段和活动规模,健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其他保护管理制度,严格评估游客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规范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行为。
去年7月,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旅游行业标准,公布全国31省市5A级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今年是景区实施限流的第二个黄金周,大熊猫基地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0%以上,动物园、蔚然花海、温江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也是游人如织。对此,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基地等多家景区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景区客流实时播报,并在客流量接近警戒线时及时发出预警。
“景区最大承载量标准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陈乾康表示,所谓“最大”,不是从理论上计算景区最多能够挤进去多少游客,而是要统筹考量当地旅游服务设施接待能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以及游客的心理感受等诸多因素,寻求最佳平衡点。
本报记者 程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