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日报专栏  »  正文

小提琴演奏家陈曦:音乐何须懂

2016-12-26 09:19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高赛琦   责任编辑: 马兰

既是小提琴演奏家,又是一位对学生非常严格的老师。以陈曦这样的年龄和成就,依然愿意在音乐教育上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心思,是一件让人期待的美事。

如晨曦一般

 

嘉宾

陈曦,生于沈阳,3岁随父习琴,7岁登台,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12岁举办独奏音乐会,13岁升入附中开始同国内外顶尖交响乐团合作演出。1999年被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收入门下。2000年在第八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2001年获全国国际比赛选拔赛第一名,第七届全国小提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和中国作品演奏优秀奖。2003年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2008年考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获学院最高荣誉院长奖。2005年凤凰卫视在故宫举办“太和邀月颂和平”中秋晚会,陈曦奏响了有300年历史、价值600万美金的斯特拉底瓦里古董名琴“红宝石”。

引言

陈曦干净、精致、温柔,对人礼貌又不是客套,显得极有修养,拉起琴来,更是挺拔、修长,如王子一般高贵。我开玩笑说,你看起来太不像东北人了。陈曦说,我祖籍江苏。

必须得说,我们的对话没有任何地理歧视论的意思,而且有一点毋庸置疑,陈曦之所以成为今天的陈曦,肯定也一定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音乐。

这就是陈曦,如晨曦一般。

回放

童年:和郎朗一起学琴的日子

音乐对陈曦的影响,应该是从娘胎就已开始了。陈曦说,孩子很多时候会完成父母的心愿,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我父亲也从事艺术相关专业,赶上“文革”,学艺过程比较艰难,所以特别希望我子承父业,或者说去完成他还没完成的事业。

于是,还没出生,父亲就已想好让陈曦拉小提琴了。听母亲说,从产房抱出来,父亲第一件事不是看陈曦脸长什么样子,而是先拆开包裹看他手长不长。

所以,从小被引导听音乐,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听音乐,三四岁开始练琴,往音乐方面发展,这似乎是被规定的单一选项的人生。“我在美术上缺失,从小到现在都不会画圆,画画就更不用提了。”说这话,陈曦语气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

练琴的苦,不用多说,因为音乐尤其是演奏艺术跟美术等不一样的,可能就是对童子功要求特别高。陈曦说,如果你在十岁或八岁之前不掌握一些特别有用的技巧,你以后没法发展下去,不可能等你明事之后再开始练这些东西。

回头想来,陈曦还是觉得非常幸运,因为他从未感觉到来自家庭的压迫感。“我可能比较另类,也喜欢音乐。我觉得环境特别重要,现在的孩子跟以前不大一样。我和郎朗都是在沈阳一起长大的,当时,不是在我家就是在他家,我们几个小孩拉琴、弹钢琴、玩儿,父母和家长也在讨论音乐。我觉得这种氛围特别重要。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有音乐氛围、艺术氛围的环境,这特别重要。”陈曦小时候一直以郎朗为榜样,假如郎朗说他今儿练了八小时的琴,而自己只练了六小时,就会觉得不够,会去追赶,不会说自己时间练够了,或者抱怨练得太久。“我们那时是良性的比较,不是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间的攀比。”

光环:17岁少年人的辉煌

虽然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不管本人是否愿意,陈曦头上那个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获得首奖的光环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毕竟,要得到这个素以严苛闻名的奖,非常难,而拿到这个奖的时候,陈曦只有17岁。

或许是因为年轻,也或许策略,陈曦参加这次大赛的时候,老师林耀基对他说目标,“进了决赛就是胜利,不要想着去获奖”,而且参加的是16岁到32岁年龄组,当时他才17岁。林老师说,大不了四年以后再来,还是算年龄小的。这给陈曦减轻了很大的负担。陈曦的体会是:准备比赛,千万不要抱着得第一的心态,这样肯定会摔得非常惨;一定是抱着学习别人、展示自己的态度,让评委看到你的天赋和才能就可以了。当然心态可以放松,准备不能放松。林老师要求很严,一个音一个音地细抠,但在高要求的过程中会告诉你,把这个音拉好,不是为了获奖,而是要把曲子拉好。

十多年前,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还是不多的,那次是陈曦第二次参加国际比赛,很多媒体都很关注参赛的中国选手。人越多陈曦越兴奋。当时发生了一个意外,比完第一轮后,有一天陈曦去组委会参加合伴奏,那天正好是世界杯比赛,日本队对俄罗斯队,陈曦过人行横道时,被球迷当作日本人打了。坏事可能变好事。因为胳膊被打伤,陈曦将近三天没有练琴,这三天,他每天都去看比赛。陈曦说:“抱着学习的态度在现场看其他选手拉琴,在音乐的表现上自己重新拿一些主意,也是一种提高。”

第二轮时,呼声就很高了。进入第三轮,陈曦真正紧张起来,因为突然发现自己离获奖非常近了!“当别人对你有期待,就会有压力。比赛前一天,我给林老师打电话,说特别紧张,怕拉不好,他说了对我特别有帮助的话:你就把下面的评委当成一群可爱的小魔鬼,要无视他们。决赛时,前几分钟我还很紧张,随后就完全没把它当比赛,而是当成一场音乐会。”

比赛结束后有国外权威音乐杂志评价陈曦:“一个拥有强烈个性、光彩辉煌的演奏家。”有记者问陈曦如何形成自己的个性,陈曦说:“个性就是一个人对美的向往。我不喜欢那种完美得没有一点瑕疵但也没有个性的东西。完美是建立在一些缺陷上的,这样才能突出某些方面的美。练琴时,技巧上一定要以完美为准,但演出或比赛时,我并没有以完美为目的,而是以艺术的高度为目标,要把观众领到你的艺术世界中,感觉到痛与快乐。”

场记

素养篇 爱音乐,不是爱身价

不是说琴拉得好就会有正确的或好的审美,陈曦对音乐审美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虽然他一直喜欢音乐,但真正发现小提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那时他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在那个环境中,经常能听到顶级的音乐会,跟同学聊音乐,学校里又有好的专家教导,一下就感觉到进入了很好的氛围。“那时我觉得爱上的不仅是小提琴,而是音乐。环境很重要,一个孩子即便有天赋,但生活的地方一年没有一场音乐会,他怎么可能喜欢上音乐?”

随后,陈曦考入了柯蒂斯音乐学院,在这里,他更是感受到了对音乐的那份虔诚和热爱。“我觉得他们有一点跟我们不一样,就是他们接受艺术教育比我们要早很多,很多人在出生之前就接触艺术教育了,而他们接受艺术教育最早的地方是在教堂,10个欧美人有9个都会进教堂。我在美国时经常去教堂,虽不是非常虔诚,但教堂里的壁画、建筑、音乐、赞美诗都让我震撼,或许教堂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接触艺术的地方。”

陈曦记得他在耶鲁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个同是拉小提琴的同学,是普林斯顿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他一学期拿了64个学分,而我们的要求是一学期拿16个学分。他主修小提琴,但什么都学,包括希腊语、希伯莱语,兼职又是给别人钢琴伴奏,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他说自己被哈佛的护士学院录取了。另一个同学算是陈曦的师妹,是韩国人,毕业后去了滨州大学的医学院做牙医,现在已拿到牙医执照了。所以说,在西方,他们的教育完全是全面的,而且想学什么随时可以换。

陈曦很感慨,说,在中国学习音乐,多多少少都有些功利,比如找个出路,比如是为了成名成家,而在国外学音乐得到的教育是,要爱音乐,而不是爱身价。

摆脱了名利束缚的陈曦,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轻松、舒展:“每一天,当你触碰提琴,找到一种新的感觉,你拉出来的音乐比你自己感觉的更好听,甚至只好听一点点,就会有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你对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能感受到作曲家更多的痛苦,更深度地理解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成就感,而不是理解之后给你带来了什么。就是说,理解大于理解之后的回报。”

教育篇 一半演奏,一半修养

现在,除了在全世界参加各种音乐会的演出,陈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中央音乐学院老师。在通常的想象里,这样一个偶像级别的演奏家上课,肯定让学生干什么就干什么。陈曦说,不,他们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现在音乐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和陈曦、郎朗他们当年学琴时已大相径庭。陈曦说,自己小时候选择做什么的选项并不多,学琴也是为了找一个出路,而现在家长让孩子学琴,有很多是为了培养兴趣入手,不再是为了日后成名成家。

“这固然是好事,因为音乐能够开发智力,培养小孩的耐心、协调能力,增强专注力。音乐会让人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的想法,学习音乐或者说得到美的过程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音乐是你表达自己的一种非常棒的方式,你高兴或低落的时候,能有一个非常好的点来释放。”

但是陈曦又强调,“不能因为这个想法就放松或降低学习的要求,那种我不过是学着玩玩的想法,最好就不要浪费时间和财力了。”

陈曦认为,通识教育也一定要去找专业负责的老师,不专业的老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艺术是审美,不好的老师不会教你好的审美。陈曦自然是幸运的,遇到的都是非常专业负责的老师,尤其是林耀基老师。林老师除了教学生就没有别的爱好。有一年春节,林老师和太太去冰岛看外孙女,原计划待两周,结果一周就回来了,一回来就给陈曦打电话,催他上课。陈曦诧异:您不是去冰岛了吗?林老师说:冰岛没学生教,太无聊了,你快来上课吧。陈曦说,今天是大年初一……林老师说:有问题吗?陈曦赶紧说:没问题没问题……

现在也是老师的陈曦说,林老师有生之年没教过95后学生是幸运的,要遇到像自己一样听话的学生只能做梦了。但只要是专业课,陈曦对学生的要求绝对像林老师当年对他一样严格,学生依然要经历足够长时间的高强度练琴。“音乐是一半演奏艺术,一半修养艺术,演奏艺术相当于体育竞技,如果你没经过困难艰苦的基础规范标准化练习,比如说手型,还有管类乐器的嘴型等等,没有规范化的练习,你无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乐评人苏立华说,以陈曦这样的年龄和成就,还愿意在音乐教育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心思,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有人说,陈曦会成为下一个林耀基。这是大家乐见其成的期待。

欣赏篇 当自己的知音

现在国内的古典音乐演出氛围,比陈曦学琴那个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音乐厅,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但还是有很多人总觉得古典音乐离自己非常遥远,是西方,是高大上。陈曦说,古典音乐其实是世界语言,莫扎特、贝多芬若把自己的音乐搞得那么难的话,就不会每天在音乐厅上演,流芳百世。音乐响起,感受到心理上起化学反应,说明你已懂了音乐,已经和音乐产生了对话。

不懂音乐,这个苦恼总是困扰着很多人。陈曦说,音乐何须懂,听音乐不要带着负担,带着课题和命题,那样会与音乐越来越远,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审美,就是我要懂。每次去音乐厅老在想我懂不懂,挣扎中就和音乐本质错过了。伟大的音乐家的音乐表达的是思想,思想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感受的,用耳朵听,内心联想,大脑感受。

音乐是抽象的,陈曦说他从小拉了很多曲子,每次拉都不一样。音乐浓缩世间百态,人人都会在音乐的世界里和自己对话。陈曦最后说,不要去当音乐家的知音,当自己的知音。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