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李秀中 发自成都前一段时间,成都人的社交朋友圈被各种蓝天照片不断刷屏,其中摄影爱好者在成都市区拍摄到的200多公里外的雪山美景更是流传甚广。“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情景一次次再现,成都人骄傲地宣称成都是中国唯一能看见7000米以上雪山的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人对蓝天白云集体欢呼雀跃,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如何让天更蓝、水更绿、城市更亮丽、生活更宜居?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上月召开的成都市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鲜明特质。
按照这样的战略部署,日前,成都正式打响“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战役,集中出台了《实施“成都治霾十条”推进铁腕治霾工作方案》(下称“成都治霾十条”)、《实施“成都治水十条”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下称“成都治水十条”)、《实施“成都治堵十条”推进科学治堵工作方案》(下称“成都治堵十条”)和《实施“成都增绿十条”推进全域增绿工作方案》(下称“成都增绿十条”)。
在古代,成都就因其繁荣和美丽著称,很多著名诗人在这里留下千古诗句。比如,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陆游的“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等等。
不过,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胜景很多难以再现。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质量和生态质量有所下降。
比如,成都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军表示,成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相对较高,加之受到云雾多、湿度大、风速小的盆地气候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每当岁末年初持续出现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时,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
近年来,成都不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持续开展了涉气企业、机动车尾气、扬尘和餐饮油烟治理,以及秸秆禁烧、禁煤、清洁能源改造等一系列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了火电、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脱硫脱硝设施改造,关闭了部分污染行业企业。
而根据“成都治霾十条”提出的目标,成都力争2017年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控制在97、58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比2016年分别下降7.6%、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以上。“成都治霾十条”重点围绕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和协作治理提出了10个方面的47条细化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促进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其中就包括:出台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退出的行业、工艺、生产线及设备年度实施计划,2017年24门以下砖瓦窑、陶瓷等建材行业落后产能全部淘汰,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户。清理整治园区外“小散乱污”企业,采取断水、断电和清原料、清设备、清产品的“两断三清”措施取缔“小散乱污”企业9400家以上。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认为,成都的扩散条件先天不足,相对闭塞的盆地地形,常年处于静风少风的气象状况等,使得成都的先天扩散条件较差,这是成都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外因不利的情况下,“人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加大治理力度,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更加有序、有效、精准地发力。
取缔淘汰近万家企业,会触动很大一部分经济利益,如此强力出手显示了成都治霾的决心。不仅如此,“三治一增”战役都制定了科学目标和强力措施。
根据“成都治水十条”,2017年,成都要完成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2018年,完成郊区(市)县120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19年,完成郊区(市)县剩余12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成都治堵十条”提出,以“智慧治堵、工程治堵、依法治堵”为路径,持续开展交通综合治理,既着力解决当前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又着力破解困扰城市交通多年的根源性、基础性问题,同时还希望努力化解未来将要面临的城市交通治理风险。
按照计划,成都将着力构建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常规公交和城市慢行交通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2017年,实施街巷加密成网行动,疏通改造拥堵节点。2022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65%以上。
“成都增绿十条”则提出,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全域成都将初步呈现“绿满蓉城”盛景。真正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增强市民获得感。
在“成都治霾十条”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军表示,通过这些措施,真正让古人描绘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二十里中香不断”“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不断呈现回来,让市民感受到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美好生活。
实际上,这些强力措施都遵循一个目标,那就是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成都希望通过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基本建成碧水蓝天、森林环绕、绿树成荫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重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在大都市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今年四五月份,落霞、蓝天和雪山图不断刷屏的时候,成都人就自豪地说,“在成都也可以有马尔代夫的fee。”“家门口就可以看雪山,为什么要去瑞士?”这些留言评论处处洋溢着环境质量改善带给人们的喜悦,对故土家园的热爱,以及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三治一增”,环境和生态质量不断改善,“窗含西岭千秋雪”就会不断呈现。不仅如此,从更深处着眼,成都还希望用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增长、永续发展的新动力。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其中之一就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报告提出,“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动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
在上月召开的成都市环境保护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说,灰蒙蒙的GDP将会缺少生命的光泽。
“三治一增”将是成都推进“生产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的主要抓手。通过实施“治霾十条”“治堵十条”“治水十条”“增绿十条”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同时又建立起新的增长点。(有删节)
原标题:强力推进“三治一增” 成都提升绿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