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竞技
304名新生代传承人大PK
本届非遗节上的另一亮点,就是首次单独设置了“竞技”板块,“传统武术”“传统工艺”“传统民歌”“龙舟竞技”四个类别的非遗项目同台竞技,活动现场人流如织。
过去8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4名新生代传承人,完成了传统织造、盆景制作、木版年画、银器制作、竹编、木雕、刺绣、面塑和糖塑等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分组竞技,前来参观和互动的观众达20万人次。线上作品展及投票活动也异常火热,浏览量突破300万,投票总数突破800万。
18日上午,非遗节执委会为新生代传承人获奖者颁发了工匠之星、手艺之星、传承之星、最佳新人等奖项。24岁的旦增卓嘎在开幕当天参与了织造组的竞技,她从西藏托运来木头做的纺织机,用纯羊毛纺织成了五彩斑斓的围裙,当天下午就被市民买下,准备装进相框挂在客厅做装饰。旦增卓嘎透露,围裙纺织技艺已有千年历史,她从小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已经有11年了。这次获颁“传承之星”,她非常高兴,早早地给家里打电话报喜。
本次竞技展大赛工作部部长、成都市文化馆馆长王健透露,为筹备这个非遗节的新增项目,工作部压力很大。非遗文化如何一决高下?他们策划了很久,挑选留在全国都有一定分布、能够集中展示的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专家的指导下指定了竞技规则,作品呈现、现场展示、网络投票分别占据一定的权重,并且请到国家级专家现场评选打分。
“我们不仅是比竞赛结果,还要注重技艺的展示。大赛为新生代传承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尊重,他们自己也明白,这次不是来走过场,而是展示古老的手艺,这才是对待非遗应有的态度。”王健透露,他们准备把比赛的视频制作成CD,寄给每个参赛的选手,希望让竞技成为未来每届非遗节的保留节目。
匠心直播
3000万网友线上大围观
古老的非遗技艺,传播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革,借力视频直播的风口以年轻的姿态与网友见面。18日上午,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从事蜀绣38年的孟德芝在四川省非遗中心的非遗精品展上展示双面绣的绝活儿,一个举着自拍杆的观众上前做视频直播,热情的观众和精致的蜀绣充当了背景。
孟德芝出生于蜀绣世家,外婆和母亲都是蜀绣的高手,耳濡目染之间,她18岁拿起了绣花针,一辈子都没有放下。当天,她在薄薄的一层纱布上耍起了双面异形绣,一面是螳螂捕蝉,另一面则是画面迥异的黄雀在后,活泼生动地诠释了这个成语,一天下来,她才绣出一个小小的花瓣。而在纱布的背面,花瓣却销声匿迹,超难的绝活儿不仅让网友惊呆了,还吸引一个四五岁大的小女孩奶声奶气想拜师:“阿姨,我可不可以跟你学绣花?”
这样的直播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展上,陕西高平的赵肖林忙着穿针引线,姐姐赵翠林则架着手机做直播,同时向围观者推销他们的网店;四川省非遗声音档案视听展上,封面新闻的直播镜头,向26万网友传递了彝族《阿惹妞》和康定溜溜调的天籁之音;非遗精品展上,71岁的刘氏竹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嘉峰,在儿子刘江的指导下客串了一把“网红”,直播镜头前将不到一厘米宽的竹片均匀分割成20根竹丝,直播链接直接挂在淘宝网店上转化成了购买力。
仅仅是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展这一项,就在8天内吸引了900万人次在线围观他们的PK赛。整个非遗节期间,超过3000万网友线上收看了演出、展览、活态展示的盛况。封面新闻推出的几场直播,场场吸引50多万网友赶来围观。
“以往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品曲高和寡,观众不懂背后的工艺和技术,也舍不得花钱购买。而直播让手艺人和买家面对面交流,带动了手工艺品的销量。”阿里匠仓合作发展总监汤启鹏愿意帮助手艺人搭建平台,让更多买家了解非遗,愿意为技艺买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摄影陈羽啸
原标题:第六届非遗节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