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小课堂 >正文

央行告诉你 什么叫“稳健中性”

2017-04-14 16:22 来自:中国经济网

      “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4月6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4月6日,央行公开市场业务室连续第9天发布这样的公告。央行的这种操作手法让市场各方猜测不断。但依笔者看来,这是央行在用实际行动向市场诠释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含义。

      要想说清楚央行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的原因,在这里有必要理清货币政策基调的变动思路。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召开之前,“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基调,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货币政策工具的功效开始递减,甚至产生副作用。

      在这种背景下,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1月份召开的央行2017年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从去年的“稳健”调整为“保持稳健中性”,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外,还设定了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2%的目标,同时强调“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对于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解释无疑是权威且准确的。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指出,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政策制定者的政策选择顺序也在发生变化,先是依赖货币政策,后来发现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他强调,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很重要。

      由此可见,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财政政策的使用将更加频繁,而“稳健中性”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的总基调。

      对货币政策基调变化有了充分理解,就不难解释央行为什么会连续9天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了。

      今年以来,央行不折不扣地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除了在公开市场操作上挥洒自如外,央行还在今年1月份上调MLF半年期和1年期利率,2月份再次对逆回购和SLF利率上调,在美联储3月中旬加息后,再度全面上调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近日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统筹用好各类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给定力,强化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力管好流动性闸门。

      对于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势,笔者以为,逆回购、MLF和SLF等市场操作利率仍有上升空间,资金面也将维持紧平衡态势,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7年第一季度例会除了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外,一个显著变化则体现在对“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实施上,上季度强调“实现”,而本季度则改为“引导”,显示央行在货币政策预期管理方面正在加大力度。

      最后,央行操作手法上的这些变化其实就是要引导有效的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防止流动性“脱实向虚”,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今后央行会继续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对于市场来说,除了要深刻理解“稳健”之外,还要在“中性”的研究上要多下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