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金融小课堂 >正文

内陆城市如何发展外向型经济

2017-04-14 17:18 来自:财经日报

      打造创新发展“试验田”

      初春3月的河西走廊,不少土地仍处于冰冻期,但行驶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各片区之间,跃入我们眼帘的已是一片忙碌的建设景象。

      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凉州产业基地,武威市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天锐告诉记者,总投资8.93亿元的道路、综合管廊等基础配套设施年内将全部建成,届时可全面满足企业入驻园区的需求。

      “不能因为没有钱就不发展,越是落后地区就越要转变思路。这一点,我们武威敢为人先、‘无中生有’,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对此,当地一位干部如数家珍——创下最快建设速度的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由招商引资民营企业负责运营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其先进的经营理念、灵活的运营模式,让东部地区的很多同行竖起了大拇指。在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上,武威也走在了前头。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将武威市列为开展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作重点城市。目前,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普遍采取“设计+施工总承包”(EPC)的“交钥匙”模式,充分借助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推进项目建设,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为武威外向型经济的新载体,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的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此,武威成立了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建设发展领导小组(总指挥部),设立了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等5个职能部门,从组织领导、管理体制、优惠政策、运行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比如国际陆港在项目审批备案、土地征用、财政税收等方面,打破了行政区划界限,并被赋予了市一级管理权限,对招商引资、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单独统计。”武威市委副秘书长、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汉丰举例道。

      不过,对于武威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言,更为迫切的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采访期间,正值武威对外发布《2017年甘肃省武威市引进375名急需紧缺人才公告》,当地人力资源部门还在北京、西安等地组织了专场招聘会。据介绍,这样集中、有针对性的引才行动武威从2010年就开始了,不仅如此,武威还从选拔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区域性差异化人才的创新政策机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才不仅“进得来”,更要“留得下”“干得好”。

      “我们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成立时间不长,大多数人员都是引进人才,包括我本人也是。”姚汉丰坦言,从中央部委挂职武威后最终选择留下,正是看中了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当地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加快构建陆港经济产业体系

      如果说创建保税物流中心是武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手棋”,依托其口岸功能规划实施的木材、肉类、铁路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武威打造国际陆港目标的关键一步。

      武威从西北内陆腹地变为甘肃乃至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贸平台,离不开要素资源的集聚,离不开陆港功能的发挥。事实上,多地发展陆港的实践表明,只有构建起以国际贸易、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及关联产业为支撑的陆港经济产业体系,才能避免一些地方陆港发展遭遇“无米之炊”的尴尬。

      按照甘肃省政府批复的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规划,未来15年,武威将打造一个功能完备、要素集聚、运行高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陆港,建设现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生态型综合性产业区,突出现代物流、口岸平台、国际贸易主业,形成生产性服务业、进出口加工业、现代制造业、出口示范农业、文化旅游业“3+2”的产业体系。

      这些战略设想,因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的获批而变得清晰起来。据介绍,目前,全国内陆地区仅有江西赣州与甘肃武威两家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与地处中部的江西赣州相比,位于亚欧大陆桥“咽喉”地带的武威更具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

      在武威市商务局副局长谢宏杰看来,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的设立,将成为当地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与“甘肃向西开放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定位高度契合。

      据悉,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建成后,将实现近期年均加工销售木材100万方、远期年均加工销售木材400万方的规模,国内家具制造业有望充分利用中亚、俄罗斯及欧洲等木材市场资源,拉动并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木材制品的消费需求。“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的设立,一方面可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的口岸功能,提高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助推武威产业集聚发展,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甘肃陆港实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陈斌说。

      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还在着力打造内陆地区进口肉类产品集散地,力争获批建设铁路、粮食、果品、整车进口等口岸。未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将建成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陆港中心区,形成“一心一带两廊两片”的总体空间结构。正是看好武威向西开放的优势,甘肃路斯宠物食品有限公司最终落户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生产经理魏武钢告诉记者,投产后,每年将有1.8万吨宠物食品从武威出港运往欧美、中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山东恒瑞年产120万套全钢高性能子午线轮胎项目也选择落地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看好的同样是这里便捷的“出海”优势。

      专家表示,武威要想打造甘肃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就不能只停留在“过道经济”上。当务之急,就是要夯实与陆港相匹配的产业基础,尽快形成产业支撑。目前,红星美凯龙“一带一路”经贸产业合作区、中欧国际物流基地、跨境电商全球直购体验中心、中国·武威电商大物流中心、中泰工业园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保税物流中心生根开花

      在武威建设国际陆港的“棋局”中,保税物流中心是一个关键“落子”。3年前,《经济日报》记者首次探访武威保税物流中心所在地时,这里还是一片泥泞的工地。在简易房搭建的办公室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方、甘肃国际陆港实业股份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详细阐述了保税物流中心的功能、规划及发展前景。

      当时正值盛夏7月,简陋的办公房内闷热难耐,但丝毫不能阻挡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员工的热情与兴奋。3个月后,武威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验收。从2014年1月29日正式获批,到当年10月13日封关运营,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用时不到9个月,创下了全国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的最快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作为甘肃省首个建成使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成为当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牵引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从设想一步步变成现实的“牛鼻子”。

       在2015年1月召开的中共武威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武威市委决定,按照外向型、生态型、城乡融合的发展定位,举全市之力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当年11月,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被纳入甘肃省“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4月底的甘肃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决定举全省之力推进建设,标志着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上升到了全省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层面。

      依托甘肃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功能的优势,武威向西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脉络不断清晰。陈斌介绍说,在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2个月后,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就从武威开启了首发。截至2017年3月,中欧班列“天马号”已累计发运74列,海关监管货运量12.7万吨,货运总值2.1亿美元。

      目前,中欧班列“天马号”已开通发往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线路,新增开往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等欧洲主要港口城市的线路正在推进。在国内,“天马号”在江苏海安、山东青岛、广东深圳、河南安阳等地建立了7个物流基地,并与渝新欧(重庆)等中欧班列达成了“代码共享”合作,实现了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在甘肃,武威是最早提出“无中生有”谋发展的城市。这个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的欠发达内陆城市,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赋予了武威新的历史机遇,但除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外,既不近海也不沿边的武威并无其他明显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难度不言而喻。正是得益于“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的创新思路,武威从大资源、大市场的角度出发,敏锐抓住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敢为人先提出了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的设想并付诸实践,为武威发展外向型经济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