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滴滴持续亏损 专家:上市或是唯一出路
2019-04-22 10:57 来自: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网约车的商业模式仍然存疑,无论是已经上市的Lyft、IPO进程中的Uber、还是尚未上市计划的滴滴,都多年连续亏损,市场对不盈利的网约车公司正逐渐失去信心。
4月12日,Uber向美国证券交易所正式递交了IPO申请文件,股票代码为UBER,计划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预计发售价值100亿美元的股票,估值约为900-1000亿美元,将是继Facebook和阿里巴巴后第三家挑战千亿估值上市的科技巨头。
自2009年成立以来,Uber获得了21轮超过200亿美元的投资,是美国史上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但随着Uber狂烧100多亿美元仍然“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无法盈利”。Uber的最新估值已从1200亿美元下调至1000亿美元。
Uber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来合计亏损超100亿美元,2016、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3.7亿美元和-40.3亿美元,2018年Ube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9.97亿美元。
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Uber在2018年最大的收益来自于“资产剥离”。2018年,Uber将其俄罗斯打车业务与当地公司Yandex合并,将东南亚业务与当地叫车行业龙头公司Grab合并,获得了共计32.14亿美元的剥离受益。除此之外,根据招股书附录,“未实现收益”项目还有来自中国打车软件滴滴的19.96亿美元的非现金收益。2016年,Uber与滴滴通过相互持股完成了部分股权的交易,滴滴为Uber带来了近20亿美元的股权收益。去掉这三笔收益,Uber2018年实际上亏损了约35亿美元。
上市后火速扑街的“网约车第一股”Lyft
上市后火速扑街的“网约车第一股”Lyft或许是Uber的前车之鉴。
作为后起之秀,Lyft在Uber已经拿下整个网约车市场超过90%份额的情况下,成功占据了39%的市场,成为美国第二大共享出行公司。自2014年开始,Lyft前后共进行了14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51亿美元。
3月30日Lyft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发行价72美元,市值最高达到252亿美元。然而从第二日公开交易后,Lyft股价便跌破发行价。截至美国时间4月18日收盘,Lyft股价已跌至58美元,比发行价下降19%,市值缩水至167亿美元,蒸发了约25%。
据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数据,Lyft近75%的自由流通股已被做空,卖空势头不减。
韦德布什证券分析师称,投资者主要担心Lyft在未来盈利方面的潜力。Lyft在招股书中坦承:“我们有净亏损的历史,可能无法实现或保持未来的盈利能力。”
自2012年成立至今,Lyft一直持续6年亏损,且亏损额不断扩大。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净亏损分别为6.828亿美元、6.883亿美元和9.113亿美元。研究机构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Lyft是IPO前12个月亏损最多的美国初创企业。
尽管Lyft在招股书中表示,预计未来公司营收涨幅将快于亏损速度。在路演期间,Lyft也表示,预计最终将实现20%的利润率,但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时间表。由于其业务依赖于补贴,在连续亏损后尚无任何证据显示该公司能在未来实现盈利,这也导致许多投行分析师不太看好其盈利前景。
“黑天鹅”事件后,滴滴上市遥遥无期
收购快的、Uber后,滴滴打赢了中国市场的网约车大战,估值高达500亿美元,一时风光无限。去年滴滴就开始寻求上市,当时有人预言如果滴滴上市成功,市值有望超过京东。
然而突发的“黑天鹅”事件让滴滴的IPO进程戛然而止。三个月内先后爆发了两起顺风车命案,All in安全成了滴滴活下去的前提,估值一降再降,上市也变得遥遥无期。
为了平息众怒,滴滴无限期下线了唯一盈利的顺风车业务。4月15日下午,“滴滴顺风车”在其官方微博发了一条《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公布了五大整改措施,但具体的上线时间表仍然未定。
2018年滴滴亏损金额高达109亿元,其中对司机补贴的金额高达113亿元。为了缩减开支,滴滴出行整体裁员15%,涉及2000人左右。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记者,网约车企业普遍面临三大风险:
行业竞争激烈准入壁垒较低。曹磊表示,个人移动出行竞争市场高度分散,在现有行业中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替代方案。此外,因为这些行业具有较低的准入门槛,在未来预计将面临来自新市场进入者的竞争。
运营成本压力大,难实现盈利。为拓展市场,平台主要靠降低单次出行费用和服务费来引流。根据Uber招股书,Uber会继续大幅提高运营费用,如提高司机激励奖金、加大折扣和促销力度、开拓新市场、增加研发费用、提高员工数量,投资新的产品等。曹磊认为,高运营成本或导致平台不堪重负。
负面事件对品牌和声誉造成持续伤害。曹磊表示,尽管负面事件很少发生,但以往经历的乘客遭打、被抢等恶性事件,还是给共享出行这个新兴的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Uber还是滴滴,都曾身陷丑闻泥潭。受到了重大处罚和负面宣传,网约车企业需要为重塑品牌声誉付出高昂的代价。
曹磊指出,上市谋求改变,或许是网约车企业的唯一选择。
(记者 吴丹若)